承载新使命 遂宁非遗麦秆画绘就脱贫增收新画卷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04 10:01:23编辑:周姿彤
将麦秆切开、上色、烫平、粘板、拼接,按图案裁剪、用烙铁炭化,再组合装裱……原本的废弃秸秆经过柏波之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任隆镇双龙村村民柏波是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据介绍,麦秆画具有很高的历史、经济、社会和艺术价值,目前,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柏波从小继承祖辈的技艺,从事麦秆画研究制作已50多年,在传统“麦秆烫画”的基础上,研发了“麦秆国画、麦秆工笔画、麦秆立体画、陶瓷花瓶麦秆贴画、座式双面麦秆画”,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远销海外,在成都宽窄巷子、锦里,广安小平故里,蓬溪红海等川内景区也备受游客青睐。如今,这些小小的麦秆画不仅成为蓬溪县任隆镇的一张名片,还肩负起助农增收的重任。
带动贫困户增收
小小麦秆画,如何助增收?据介绍,由麦秆创作出的天地山川、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形象立体丰满、栩栩如生,极具观赏性,一个作品卖出去少则上百元、多则上万元,村民则根据参与作品销量获取提成。为了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传承发扬麦秆画制作工艺,2010年,柏波在任隆镇双龙村成立了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利用麦秆、玉米壳等废弃秸秆制作麦秆画和草编用品,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50多岁的汤田珍是双龙村1社的贫困户,一有空闲时间,她就钻进合作社做手工。“因为要种地,我去的次数不算多,主要负责划麦草和粘板两道工序,农忙就在家里干活,农闲了就到合作社去打工。”汤田珍说,“每个月能赚三四百块钱,多的一个月赚了七八百,这两年,这项兼职已经成为我们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双龙村,像汤田珍这样在合作社兼职打工的贫困户还有12个,他们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复杂,对他们来说难以上手。通过参观其他同类手工艺品制作,柏波将分工具体到每一道工序,村民从一道道工序入手,学起来就简单了。通过柏波的悉心指导,贫困户既掌握了麦秆画制作技艺,又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解决非贫困户就业
合作社在为贫困户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少非贫困户的就业。
柏英是双龙村3社村民,两年前,因开在黄泥乡(现与任隆镇合并)街上的小店生意不景气而歇业,2019年,柏英在村民介绍下加入了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刚开始是因为自己平时不打牌,想找点事做,深入接触后发现这项手艺不仅能赚钱还很有趣。”8月27日下午,柏英在合作社里划完麦秆又开始粘板,据她介绍,平时就在下午和晚上的空闲时间过来,有时候也带回家里做,一个月最多赚了1400元,每个月最少也有七八百的收入。
除了柏英,周边有就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都加入了专合社。赵小强大学毕业五年,受疫情影响,今年在家待业,妻子周诗敏在街上邮局上班,夫妻二人从今年1月开始,每天晚上到专合社学习麦秆画制作工艺,目前已经开始参与作品制作,作品上市后两人即可多一笔收入。走进专合社,堆挂在桌上、墙上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我们看到,废弃秸秆不仅被制成精美的画作,还被做成了手机壳、蒲扇等热销的手工艺品。
挂满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类型麦秆画成品的,不仅仅是专合社。为了将合作社的手工艺品推广出去,任隆镇党委政府利用桃花节、旅游节等时机,在八角村综合楼安排了一间办公室来宣传展示麦秆画作品,任隆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表示,麦秆画专合社以传统技艺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如今已成为蓬溪县妇联扶持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基地,今年,镇政府准备给专合社申请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让麦秆画制作工艺在全镇推广,以此争创麦秆画之乡,画宽更多村民增收之路。(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