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荣:把每一次维权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1-26 11:09:00编辑:刘婷婷
“农民工权益被损害的行为一日不止,我的维权步伐就一日不停。”王晓荣自诩是农民的儿子,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将是他坚持一生的事业。在过去十八年间,他总计为7.5万余名农民工讨回9.3亿余元,办公室里摆放的百余面锦旗和500余封感谢信是工作成就的最好见证。
常年在外奔波,一本翻烂的司法书籍是他最忠实的陪伴着,更是他发声的底气。被诱惑、被暴打、被威胁,外在的不利因素都不能阻止王晓荣伸张正义的决心。
农民工心中最“铁”的兄弟  正义道路上决不退缩
2003年是王晓荣人生的转折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公考到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同年他跟随市总工会人员到山西清徐县处理一起农民工死亡事件。
当他把争取来的9.7万赔偿金交到亡者父亲手中时,那位中年壮汉“扑通”一下跪在王晓荣面前,重重地磕了3个响头。这一幕被永久地刻在了王晓荣脑海里。
有了第一次的实践后,他明确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一本司法书籍就成了常伴之物。有了第一次的实践后,他看到很多农民工需要帮助。 “我感到很痛心。惨死在外地的民工也有尊严,也是平等的啊。他们为当地企业做出了贡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企业为什么不尊重他们?”王晓荣对于不良企业的不理解,转化为对农民工遭遇的深深同情。他明白每一个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他们的每一分工资都有可能是整个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
“我是农民的儿子。”怀揣着一份对农民工的感同身受,王晓荣不断前行在路上。
2004年9月,巴州区一农民工在山西某小煤窑死亡。王晓荣徒步一小时爬上出事矿山寻找证据。煤老板以3000元辛苦费利诱王晓荣,让他不要再管这件事。被拒绝后,指着鼻子威胁:“赶紧滚蛋,不然,老子出10万元将你的人头买了!”说话间一脚将他踢下十几米的深沟。
死者亲属几经周折,艰难地将满脸是血的王晓荣从废弃的矿井中救出。可危险并没有让他止步。面对“出门就打断你一条腿”众多的恐吓和威胁,王晓荣说,他心里从来就没一个“怕”字。
深夜,面对想妥协的死者家属,王晓荣坚定地说:“放心吧!就算豁出我这条命,也要让你们的亲人得到合法赔偿!”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最终为受害农民工追偿死亡赔偿金18万元。
维权路上,生死存亡的瞬间很多,王晓荣践诺绝不退缩,“只要看到他们脸上洋溢地笑脸,内心就有十足的勇气面对未知的危险。”一次次地努力,一次次地成功,一张张农民工笑脸,让他收获了“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1”模式助农民工正确维权
通过对农民工维权事件的总结,王晓荣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发动农民工自发理智维权。
“农民工一般都是通过诉讼、当地政府、自发组织的方式进行维权。”王晓荣觉得三种途径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让农民工讨薪路龃龉前行。他希望每一个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都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10多年来,他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共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近3000次,让30余万民工掌握了《劳动合同法》、《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同时,王晓荣把普及《刑法》和《治安处罚法》等作为培训重点。
在实践中,王晓荣总结出“3+1”维权模式,即在法律规定条款内依法驳辩,绝不让步;政策规定内合理要求,据理力争;“打感情牌”,一旦赔偿金总额达成后,还要向对方提出给受害者父母、儿女爱心资助的“附加条件”;拿家乡市政府的介绍信做“敲门砖”,拓宽向当地政府讨说法的道路。既破解了维权路上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又让民工侵权案件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2005年5月,巴中市划拨财政经费正式成立巴中市民工维权救助中心,这个政府机构指派王晓荣为外出务工的巴中籍农民工免费维权。“政府的支持,让我有了底气。”王晓荣曾叫板地方保护条例,得到上海市市长8次批示。
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次直面困难和危险的考验。一年300余天行走在维权道路上的王晓荣,亏欠家人,收获更多“兄弟”的关爱。面对名利诱惑,视若无物,只是因为心中有大爱。(刘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