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羌绣是我一生的挚爱和心血,让羌绣传承下来、走向世界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使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挺过来、走下去。”8月27日,在四川省劳模工匠大讲堂的讲台上,李兴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她与羌绣的故事,也表达了她对羌绣一生一世的热爱。
三十多年前,李兴秀靠着一块纸板,一支圆珠笔和三尺粗布,开启了她的羌绣传承之路。如今,她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在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完成装裱的羌绣山水画、五颜六色的羌绣服装以及各式各样的羌绣香囊等小饰品。自2016年工作室启动以来,李兴秀在这里创作、教学,把大山里的羌绣艺术带到了世界各地。
一生一世羌绣情
“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绣布鞋。”这句羌族民谣讲述的内容,曾经是每一个羌族女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几乎每一个羌族妇女都要掌握‘扎花’技巧。”李兴秀说,“传统羌绣技艺也被称作‘扎花’,我觉得‘扎花’涵盖不了这门艺术的全部内涵,所以我称其为‘羌绣’,这个说法现在渐渐为人接受。”
李兴秀说,她自小就对“扎花”有着浓厚的兴趣,“妈妈在教姐姐刺绣时,我就躲在一旁‘偷师学艺’。”由于按捺不住亲手试一试的“冲动”,年幼的她悄悄拿走姐姐的针线,还在家里翻找出没用的布料,躲到无人的角落,模仿着妈妈和姐姐的样子,认真绘制图案,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日复一日的练习,为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羌绣基本功。
1986年,怀着对羌绣的热爱,李兴秀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走出村子,去到汶川、理县、北川等地,向更多的人学习羌绣。每到一个村寨,看到当地妇女绣的图案,李兴秀都要仔细考察和研究,与她们交流,跟她们共同探讨一些即将失传的针法。“我就在各个地方轮流摆地摊,给大家画画,赚到足够的路费了,又去下一个地方。”对于那段流浪的岁月,李兴秀觉得十分有意义。因为这一路上,她结识了很多和她一样热爱羌绣的姐妹,学会了多种即将失传的针法,还收了8个徒弟。
1987年,李兴秀回到茂县,在县城里开起了人生中第一间作坊——羌寨绣庄店。“说是绣庄,其实只是一个20多平米的小铺面,我带着8个徒弟吃住都在里面。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把羌绣做大、做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羌绣,买我们的羌绣。”那段创业初期的时光,也是她人生中不可不说的美好时光。
2008年5月,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李兴秀的绣庄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境。“绣庄里的成品、材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在地震中损毁了。”讲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李兴秀依旧心有余悸。
未来要怎么办?绣庄还要不要做下去?李兴秀完全失去了方向。“那段时间,我非常沮丧。后来,三名残疾人的出现,让我重拾了信心,让我更加坚定要把绣庄重新建立,重新壮大。”
李兴秀说的三名残疾人,其中一个叫龙德华,她早年就失去了双腿,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依靠勤劳的双手和小时候打下的羌绣基础,龙德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能独立完成绣品。
“当我把第一笔工资交到她手上时,她哭了,‘我终于可以挣钱了,我不是废人’。”说起当时的情形,李兴秀又一次红了眼眶。“羌绣可以改变她的人生,是不是也可以改变更多妇女的人生?”李兴秀第一次这样问自己。
飞针走线奔小康
因为构图精巧、图案生动、题材丰富、色彩绮丽,李兴秀的绣品让人看了爱不释手。不同于传统羌绣花花草草的题材,她还会把阿坝的山山水水、时代发展的点点滴滴绣进作品里。“曾经有一位荷兰游客一口气向我订购了40幅羌绣作品。”李兴秀说,游客的喜爱不仅给了她信心,也给她更清晰的答案:羌绣可以改变大山里妇女们的生活。
因此,李兴秀又有了新的人生规划。
2014年,李兴秀创办了自己的培训学校、阿坝州羌族刺绣职业技能鉴定站、四川兴绣藏羌文化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目标是帮助当地的妇女建立新生活,让她们实现自强、自立,让贫困户、残疾人能够用羌绣养活自己。
如今,羌绣已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阿坝州的新品牌、新名片。在这个背景下,李兴秀也拓展了“公司+协会+学校+基地”的模式,向热爱羌绣的妇女提供培训学习、发放订单、上岗就业一体化服务,让她们有一个展示自我价值和灵活就业的平台。
“我创办的培训学校,不定时不定期的到7个羌绣生产加工基地和州外热爱羌绣的妇女姐妹们为她们开展现场免费教学。我的办学宗旨是‘只要你愿意学,我就免费教’。”李兴秀介绍说,这几年,她还举办了多期专门针对贫困妇女、残疾人士的羌绣培训。“我想,‘天干天旱饿不死手艺人’,我把羌绣技艺都教给她们以后,她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这门技术去致富。现在我培训的人员达到了200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羌绣这门技术。”
与此同时,李兴秀还与民间刺绣艺人共同努力,收集和整理羌族刺绣技法、图案,将不成体系的羌绣针法,系统地分为了扎绣、勾绣、挑绣三大类,又将这三大类分成20多种小类,再细分出100多种羌绣针法,编写了《羌绣》《手绣制作工(初级)》《手绣制作工(中高级)》等职业培训教材,在各地培训使用。
除了培训羌绣技艺,传授羌绣技法,李兴秀还给接受过培训的妇女提供工作岗位。22岁的胡春莲由于双肾功能衰竭,需要定期到医院做透析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帮助她,是李兴秀认识这个女孩后的第一个想法。因此,当胡春莲来到李兴秀的公司后,她不仅给她成品计件费用,还每月单独给她2000元固定工资。为了鼓励她,李兴秀还特别设计了《中国梦羌绣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锦鸡羊角花》等三幅绣品让她来绣,“这三绣品每一幅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锦鸡羊角花》,锦鸡因好战,也代表着生命力顽强的拼搏,羊角花是羌族祈求幸福美满的,我希望她能像锦鸡一样锦上添花,用双手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李兴秀说。如今,在公司员工们的鼓励下,胡春莲渐渐融入了羌绣公司的大家庭,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像这样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的例子,在李兴秀的生活里还有很多,比如茂县的罗发美和春林、汶川的王晓芳和袁三妹、理县的杨德凤、北川的李水清、九寨沟的王艳菊、陕西省的王小琴,等等。“我相信,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用双手绣出我们的蓝图,绣出美好生活。”这几年,李兴秀先后培养出高级绣工24人,在7个生产基地带动灵活就业200余人,80多名贫困户通过羌绣实现了脱贫。
“不过,脱贫不是我唯一的目标。”对未来,李兴秀还有更高的期望。“每次看到我的小孙女认真刺绣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高兴。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我所热爱的羌绣一定能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