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崔兴国: 和团队三天彻夜不眠 解决三峡混流式水轮机关键问题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8-13 14:43:20编辑:刘婷婷

整齐挺立的白衬衫,黑色的边框眼镜,写有“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分厂装配工段长 崔兴国”的工作牌整齐的挂在胸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样子,很难把他与扎根一线车间30年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然而眼神里的沉稳专注和言语间的严谨仔细着实符合他作为高级技师、四川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实力。

崔兴国所从事的水轮机装配是清洁能源设备——水轮发电机设备出厂前检验设计性能、工艺方案及制造加工过程偏差检测的最后一道关口,十分关键。

30年来,崔兴国创新研发了多种水轮机装配操作法,涵盖国内水轮发电机设备主力机种,并广泛应用到各类项目中,如世界最大水电站项目三峡、第三大水电站项目溪洛渡、葛洲坝项目等。
多学习 创新
新设计用“兴国”命名
贯流式机组导水机构存在尺寸大、难预装、固定式、不可拆卸等缺点,给装配场地、储存和预装操作带来很大浪费和麻烦。崔兴国自主创新设计了一套“通用可调节式”导水机构装配工装,既解决了贯流式导水机构预装工装不可通用的难题,又降低了大量制造周期和成本。且可调节、组合式工装方便调试,不受场地等其他因素影响,此套工装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兴国导水工装”,并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诸如此类的创新设计被崔兴国看做是挑战。“这让我回想起了1991年刚到水轮机厂的场景,现场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零部件,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当时的师傅给我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趁着年轻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多学习,不懂就问,不然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技能不精和技术半懂的人。”崔兴国把“多学习”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常态,用了三年时间跟着不同的师傅干遍了水轮机所有的装配分装,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主任操作师,如今已是水轮机制造装配领域公认的“大国工匠”。
2003年,东方电机开始制造三峡项目第一台机组,崔兴国作为三峡混流式水轮机装配的带头人主导整个转轮的装配过程。传统的转轮平衡效率低下,且易出现转轮安装后的振动、摆动以及噪音超标现象,对于三峡机组这类超大型转轮的装配平衡,倘若采用传统的球平衡方式,则势必会造成球形变形,平衡结果失真,平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崔兴国带领的团队必须用八天八夜的时间做最后冲刺,通过引进应力棒平衡方式,准确全面地测量计算出不平衡的方位和重量,大大提高了转轮的平衡精度和平衡效率,解决了大型超重型转轮的平衡难题。“其中有三天,我们所有人都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一起工作,一起想办法。”崔兴国回忆道。
探索 突破
水轮机制造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崔兴国把工匠精神与他所在的行业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是做水轮机装配的,见证了水轮机制造的飞速发展。”时间回到崔兴国入行的90年代初,国内水轮机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核心部件都来自国外。
“1992年我第一次到广州的一个电站项目去,安装的第一台机组是和法国合作,我甚至不知道那台水轮机的核心部件什么样子。”这些经历,让崔兴国终身难忘的的同时,也因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狠狠刺痛着崔兴国的心。
如今,在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的时候,崔兴国底气十足。巴西杰瑞项目作为我国出口单机容量最大、台数最多的贯流式的贯流式机组,代表了当今全球水轮机制造的最高难度。杰瑞转轮首次采用了整体装配并灌油发运的方式,对转轮装配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细致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崔兴国创新地提出以“净化间” “面团清理”等方法来确保转轮清洁度。
最终,崔兴国对此类转轮装配的关键尺寸和节点梳理出了一套成熟的装配质量控制流程,确保了转轮漏油量为“0”,指标成绩也创造了国内行业内的标杆。
国内水轮机制造用几十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如今已跨入水电制造国际领先行列。崔兴国很自豪,“尤其是在世界首台的百万水轮机的制作中,成功完成了首台转轮的平衡和制造过程,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百万大机组的成功发电将为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和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精神,产品质量是能体现一线操作工人的敬业状态。”崔兴国这样诠释他以身践行的工匠精神,“专业、专注、热爱是对工作的尊重,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是要用一生在这个行业制造中去探索、突破。”(谢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