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 成都创新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3 14:51:46编辑:陈姝悦
近日,成都市印发《区(市)县“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和指标框架,在全国首创,通过建立五育并举、科学多元、导向明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方参与、考核激励、整改提升的评价制度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改进质量管理,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明确指标导向,不断调适质量评价“指挥棒”
成都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开展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重大课题《落实“不唯分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与对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提取核心要素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每个维度赋予相同权重,切实以“五育并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导向。其中,德育方面将师德师风、德育工作机制及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理想信念、人格品质、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等作为评价要素;智育方面涵盖学前教育保教水平、义务教育学业质量、高中阶段升学情况、学生课业负担等要素;体育方面主要考量体育师资、场地、课程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技能、体质健康等;美育方面包含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器材配备情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技能等内容;劳动教育方面除了师资、课程、场所外,更加突出学生参加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和服务等情况。整个指标体系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凸显了关注薄弱环节,精准回应了现实关切,体现了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建立了指标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指标和标准,指引各区(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改进评价方式,着力校准质量评价“标准尺”
传统的评价方式最大的不足就是主观评价较多、客观评价较少,部分指标评不了、评不准,评价结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多年来,成都一直以其独有的创新基因和创造思维引领教育监测评价的探索和实践,为实施“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先后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均衡监测评价、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价,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实现了教育评价从模糊向数据转变,定性向定量转变,经验向实证转变的三大转变。同时,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建立专业引领、第三方评价的战略合作机制,每年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和学习环境监测等进行监测,形成评价报告并开展专业培训和解读。
成都市实施区(市)县“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结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监测评价工作,参考法定数据和有关公告数据,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围绕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点,研发评价工具,检验量表信度、效度,提高测量工具的精度和准度,通过分类抽样监测,全面客观采集相关信息,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让每个指标可量化、可比较。同时结合实地随机抽样调查,对有关指标进行核实和印证,进一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准确性、公正性。
强化结果运用,努力形成教育改革“助推器”
“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是检验地方教育“投入-产出”的“试金石”,是督促指导各区(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助推器”。成都市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激励、改进功能,每年将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优秀及进步显著的区(市)县教育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教育质量连年相对靠后和整改不力的区(市)县教育部门及相关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问责。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作为各区(市)县教师职称评选名额分配、教育综合奖补经费安排及其它评先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激励、鞭策各区(市)县完善机制,深化改革,强化保障,以“五育”并举促“五育”协同、“五育”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荣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