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技抗“疫”一线:3个“疾控人”的40天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2-28 12:58:20 编辑:陈姝悦
为抗击新冠肺炎,成都启动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成都市疾控中心承担的“成都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响应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即是其中之一。构建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掌握成都市新冠疫情的流行特征、探索成都市新冠病毒肺炎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些,都是这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排头兵”的疾控人,正在和时间赛跑,在一线战“疫”的同时,群策群力推动应急科技攻关。他们“连轴转”了1个多月,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熬过数不清的夜……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用科技赋能战“疫”。
如今,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排头兵”的疾控人,正在和时间赛跑,在一线战“疫”的同时,群策群力推动应急科技攻关。他们“连轴转”了1个多月,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熬过数不清的夜……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用科技赋能战“疫”。
72小时采集分析系统
在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采集分析系统发出新的提示。这套密切接触者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庹晓莉和团队紧急科研攻关的成果,从研发到上线,仅仅用了72小时。
正在运行的这套“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也是成都市疾控中心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重要一部分,得到了成都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在当下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庹晓莉驻守的成都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每天要处理大量信息和指令,串联起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响应全链条,是疾控指挥调度及信息汇总分析的枢纽,成都市每日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的数据即来源于此。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通宵加班,电话24小时在线,这早已成为庹晓莉工作的常态。
对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精准的做到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更是成为了疫情决策的关键。
在成都市科技局应急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庹晓莉和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在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上,新建一个针对新冠密切接触者的实时采集分析系统。“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庹晓莉说,我和我的团队每天都见缝插针与研发团队商量、讨论,修改……目的就是让这个系统能够尽快上线。
庹晓莉驻守的成都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每天要处理大量信息和指令,串联起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响应全链条,是疾控指挥调度及信息汇总分析的枢纽,成都市每日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的数据即来源于此。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通宵加班,电话24小时在线,这早已成为庹晓莉工作的常态。
对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精准的做到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更是成为了疫情决策的关键。
在成都市科技局应急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庹晓莉和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在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上,新建一个针对新冠密切接触者的实时采集分析系统。“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庹晓莉说,我和我的团队每天都见缝插针与研发团队商量、讨论,修改……目的就是让这个系统能够尽快上线。
仅仅用了3天时间,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1.0版上线,它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快速追踪。
获取密接者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信息组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效能大大增强;……科技化手段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效率提升立竿见影。
庹晓莉说:“目前我们管理的密接者累计已达到6000多人,在管的还有数百余人。可以想象,这么大工作量,如果没有这个信息系统,要完成实时信息共享和精准分析,靠再多的人都实现不了。”
当然,努力并没有止步于此,庹晓莉和其团队还在计划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一方面,系统采集信息的功能息需要完善。比如,现在关注‘返港复工’人员的情况,我们的系统也会增加相关数据的采集。另一方面,系统的统计分析的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为我们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特征提供支撑。”庹晓莉说,下一步,我们还计划聚焦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把“枯燥”的数字代表的意义表达出来。而在未来,其他的传染病防控,这套系统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小时一张“人物关系图”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传防科副科长岳勇所带领的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就早已奔波各处医院、隔离点。而这样的现场调查,每一例短则2-3小时,多则甚至要3-5小时。隔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艰难的记录着每一次问答,他们只为找到“蛛丝马迹”,迅速确定所有密切接触者。
岳勇,先后经历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的新发传染病疫情处置的他,对一线传染病防控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次他和他的团队,也成为了这样一群在疫情“一线”与时间、与疾病“赛跑”的疾控人。
岳勇和他的团队,从疫情暴发以来就一直冲锋在第一线,白天黑夜连轴转,很多时候都把办公室当家,住在这里。
在本次疾控中心承担的成都市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即提出要“掌握成都市新冠疫情的流行特征”、“通过典型的聚集性疫情案例,探索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模式”……而要弄清这些问题,岳勇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就至关重要。
“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学术上解释为,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还需要不断的加深认识。这需要我们在开展流调中,对每一个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展开调查,以尽可能细致地摸清他们的行动轨迹,找到其他密切接触者,并从流行病学上分析病毒特征,最终形成资料报告。”在岳勇看来,“只有这些工作做的越深入,信息越细致,尽快掌握一手资料,才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并形成有效的防控经验。”
来自岳勇和他团队提供的“流调”数据,是每一天清晨,我们最关注的信息。“流调”是一项琐碎、细致的工作,但是至关重要,岳勇和他的团队,如今依然“战斗”在疫情一线, 而他们形成的一个个“流调”报告,也正在为科研攻关提供着有力的数据支撑。
用GIS系统探索病毒时空分布规律
在疾控中心微检科收样室,成都市疾控中心科研教育信息管理科副主任杜长慧在紧张有序审读区县随同标本一起上交的流调报告的间隙,还在抓紧时间构思测试GIS技术和时空分析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发挥作用。
在他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成都市地图,而他所做的,正是希望把新冠病毒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地图上展示出来,为我们更好了解新冠病毒的地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破题思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调报告的质量,杜长慧在收样室审读上送标本的流调报告,沟通区县流调人员补充报告中需要完善的地方。从大量的流调报告中,杜长慧发现被调查对象的个体传播轨迹迫切需要一种展示技术,他边审读报告,边整理个体传播轨迹的表现形式,一遍又一遍用各种GIS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和测试,以期尽早给出一套成熟的展示技术用于现在的疫情防控。
作为牵头人之一,杜长慧和团队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方法和技术测试和准备,数据整理和分析也在有序开展。据杜长慧介绍,此前团队也计划在成都地区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引入GIS系统,以研究病毒进化时空分布规律,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次也希望通过这项技术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帮助和支持。
与此同时,经过前期收集病例和密接的流行病学信息、采集病例的标本,微生物检验科将建立基因测序方法,挑选合格标本进行测序与进化分析,整理并数字化流调信息。最终,在GIS系统和分子溯源技术的助推下,将有望展示新冠病毒的传播模式及病毒进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环扣一环的科技攻关,将不仅为我们探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也将为未来疫情防控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温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