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集体经济 注入产业扶贫“活水”

抓党建 促脱贫 奔小康 越西脱贫攻坚党旗红系列报道(六)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31 05:04:54 编辑:吕纪元
初冬的果吉村,林木郁郁葱葱,此时正是柑橘挂果的季节,树梢上一颗颗柑橘艳红饱满,清晨的露珠闪烁其间,照亮了一个年轻人的脸庞……
这个年轻人就是左凯,原本是浦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执法大队综合科科长,2018年7月,积极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号召,主动奔赴凉山,成为越西县申普乡果吉村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一员。
驻村以来,左凯认真履职尽责,结合果吉村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产业,受到村民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20年被评为“凉山州十佳帮扶队员”。
对症下药 寻找脱贫新路子
越西县申普乡果吉村,位于越西县西南部,距县城104公里,平均海拔2750米,属于高寒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贫困村。
初到果吉村,左凯发出阵阵感叹。那时村民都还未搬下山,入村道路不通,雨天道路泥泞,晴天满是灰尘,村民家里长期尘土飞扬。顿顿土豆酸菜汤,没有蔬菜、水质不好,没有洗澡的地方,没有像样的厕所……
看到村里的状况,他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是那么重,也深刻明白了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对于果吉村的意义。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但是要靠发展什么才能帮助村上脱贫奔康呢?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左凯不停地思考。了解到果吉村村民以养殖业为主后,他想可以延续这个优势,便将村民召集起来,询问村民意向想养什么。
“养牛!”有村民提议道,在村民心中牛大,好养,且有面子,是不二之选。然而,养牛前期投资大,且没有集中养殖经验,存在较大风险。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发现县城里土鸡蛋供不应求,且养鸡周期短,收益见效快。于是他建议村民养鸡,可在村民心中,家家都有鸡,人人都能养,村民并不认可这一方案。
左凯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入户宣讲,希望能转变村民的观念。虽然语言不通,但好在有村干部们全力帮助,帮他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固执,他们知道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总是热情接待我们。”左凯说。宣讲时的激情,加上语言不通采用比画的方式,让村民们看到了眼前这个小伙子的热情和真诚,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这项方案。
然而让村民接受新产业理念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他。由于村里道路不通,修建鸡舍的材料无法运送到现场,需人工搬运一段距离。最初,只有左凯和村委会的几个人一起,一趟趟来来回回的搬运,村民们就袖手旁观,他们并未意识到养鸡场就是为他们而建。
但令人感动的是,渐渐地,几个小孩也自发加入到搬运工作中来了。孩子的纯真和干部们的汗水换来了村民的认同,他们也开始前来搭手。在整个修建过程中,由于山上荆棘丛生,衣服划破、皮肤刮伤都是常事,遇到雨天路滑甚至有摔下山的危险。但是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鸡舍的修筑工作。鸡舍建好了,左凯也瘦了16斤。
创新思路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鸡舍建好了,村里买了1200只跑山鸡鸡苗饲养。左凯和村干部们亲力亲为,饲喂小鸡、清扫鸡舍等。经过悉心照料,小鸡仔都长得很好。由于工作干得好,村里争取到了县级一笔90万元的款项用于发展产业。
在充分利用好县上的扶贫政策与资金的同时,左凯与其他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和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用“飞地”模式在新民镇建设了规模1.6万只鸡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该基地运用了国内最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程度在越西县乃至凉山州都是数一数二的。
由于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加上后期的精心饲养,他们的付出很快收到了回报。如今,该养殖基地能够日均产蛋1.4万枚左右,年销售额高达22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50余万元。
为了让贫困户更快脱贫,帮扶工作队及“村两委”与村民积极沟通协商,决定暂时不给村民进行现金分红,将盈利资金用于购买鸡苗和自配饲料,向每户村民发放鸡苗和自配饲料,让其饲养,并在出栏后,由村上成立的合作社统一代销,真正提升村民的致富“造血”能力。
脱贫工作仍在继续,左凯也没有停下脚步。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及协调对接,果吉村在大屯乡大同村建立了300亩标准化耙耙柑种植基地,村集体占股份46.5%,县农投公司占股份46.5%,第三方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占股7%,预计盛产期销售额将达到200万元。
左凯为村上建言献策:每年拿出集体经济收益的10%设立养老保障基金、教育保障基金、医疗保障基金等,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获得50元补贴,80岁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贫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学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村级主导、合作社运维、群众参与、收益共享”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村民得到了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越来越有主人翁意识。面对偷盗者,村民会主动上前制止。面对邻村人,他们骄傲地说,“看,那是我们村的产业。”左凯说。
真情付出 帮扶脚步永不停歇
初到果吉村,左凯被村民叫做“汉嘎”(彝语中译为“汉人”)。大家只知道村里来了个汉族帮扶队员,是帮他们脱贫的,虽然尊重,但总有一种疏离感。然而,随着左凯的真情付出,村民们也越来越认可他,越来越赞赏。
劳作时,村民来搭手,傍晚,有村民相邀家中吃饭,饭后,大家围着篝火一边跳舞,一边话家常。朝夕相处中,村民对左凯的称呼开始变了,他有了自己的彝族名字。
同村民的情谊愈发深厚,对家人的愧疚也愈深。左凯不仅是一名帮扶干部,他还是一个八岁女孩的父亲。来到果吉村后,由于工作紧任务重,左凯基本没有时间给家里打电话,反倒是妻子经常打电话问候,虽然偶尔也会抱怨“你是不是忘了我和女儿?”,但是作为一名党员的妻子,她还是理解自己丈夫的这份工作,始终以大局为重,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而说起远方的父母妻女,左凯总是满心愧疚感。
完成的是任务,付出的是真情。攻坚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左凯认为以后无论自己身在远方或是继续坚守,果吉村都将成为他一生的骄傲和牵挂。(郭炫 谭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