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康的冕宁答卷(上)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02 14:40:58 编辑:吕纪元
前言: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是一片镌刻在党史上的红色土地。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里“家家点红灯,点灯迎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彝海结盟,第一次点亮贫困地区“图解放,谋发展”的赤诚希望。
冕宁县,也是一片地势险峻的绿色土地。
该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攀西大裂谷。雅砻江从西南蜿蜒而过,相岭山、牦牛山、锦屏山自东向西并列。大地上山峦叠嶂,江河纵横,森林覆盖率达56%。
冕宁县,曾是一片发展相对滞后的古老土地。
该县辖38个乡镇、幅员面积4423平方公里,有汉、彝、藏、回等四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0.3万。因为历史和交通等原因,全县41个村,8562户的数万名群众在发展道路上掉队。
而冕宁县,现在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奔康热土。
新时期、新长征路上的战役—脱贫攻坚吹响嘹亮号角,指引冕宁走上奔康大道。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与拼搏,2017年,全县摘掉“贫困”帽子,退出脱贫。古老山乡,从此蝶变。
今天,本网携手作为凉山脱贫“过来人”的冕宁县,分享他们奔康路上的宝贵经验。
病有所医 健康扶贫暖民心
在“彝海结盟”所在地,彝海湖畔,新建的彝海村更名为“结盟新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外观风貌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色调,由云朵、火焰等图案融合绘制而成,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4栋彝家乐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边落成。
见证了这里从“海子包包”到“结盟新寨”,64岁村民阿说瓦格感触颇深。
阿说瓦格家里曾经条件不错,养着数十只羊,温饱不愁。2006年,老伴突发脑梗。治病和长期的药费开销巨大,阿说瓦格不仅卖掉了全部的羊,还背了债,陷入因病致贫的困境。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阿说瓦格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村里按政策给办了低保。有了政府兜底,再借助各种帮扶政策努力生产,阿说瓦格家在2016年底顺利脱贫。2017年彝海结盟新寨建成,阿说瓦格和其他村民一起,离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红瓦黄墙的彝家新居。
“这下日子过得有盼头了。” 阿说瓦格说,如今医保减轻了老伴的药费负担,儿子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儿媳妇在景区公益性岗位干起保洁,月收入1500元。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了固定租金收入,又养了2头猪、19只鸡,日子越过越好了。
  据了解,2016年以来,冕宁县认真实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扶持行动,“十免四补助”、“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押金”、出院“一站式”即时结算等健康扶贫政策,践行对贫困患者“医疗有保障”的承诺。“全县贫困人口县域内医疗自费支出占比仅9.3%。”冕宁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是医疗支出大幅降低,医疗服务也更有保障。近年来,全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也是突飞猛进。全县41个贫困村的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并配备具有医疗背景的医护人员。巨龙、沙坝、泸宁等地的乡镇中心医院已经能够完成外科手术、体检、中医医疗等,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同时社保提质扩面。2020年底,全县享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2164户6076人,特困兜底158人,发放低保金1591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由财政为3.5万建卡贫困人口购买医疗保险,医保参合率达100%,
幼有所育 从起点阻断贫困
近年来,通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一村一幼”幼教点、新增民办幼儿园等方式,快速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起105所幼儿园和117个“一村一幼”村级幼教点,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
特别是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以及省、州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而开展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经过两年的试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覆盖全县19个乡镇,146个行政村(社区),约两万名3-6岁适龄学前幼儿。让他们在学前学会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进入小学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
幼儿园的孩子们从小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无数家长的骄傲。
自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以来,冕宁县高度重视学普工作,全面统筹行动的实施,并取得优异成绩。2019年4月“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教学观摩研讨会举行,并在冕宁设直播站点,充分肯定了全县学前学普工作。
学期末的普通话检测结果显示,冕宁县幼教点幼儿普通话水平提升很快,合格及其以上占比98%。幼儿逐步养成普通话“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并教育和养成幼儿良好卫生和行为习惯。
今年是冕宁县全面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第3个年头。8月21日,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2020年秋季学期管理型幼教点(幼儿园)教师培训冕宁站开班典礼举行。也标志着学前学普两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迎来又一次“检验”。
学有所教 扶贫扶智点亮未来
扶贫离不开“扶志”和“扶智”。
今年高考冕宁县的学子们捷报频传。冕宁中学应届毕业的“寒门”学子孙川收到了清华大学工科试验班的录取通知书,无疑是对冕宁教育的一次肯定。
近年来,冕宁将教育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以“控辍保学”、“职业教育”等方式,多措并举加快补齐教育基础短板,教育扶贫“落子”有声,在促进全县扶贫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可持续性作用不断释放。
冕宁县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健全。近几年,以贫困地区为重点,着力消除大班额、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冕宁于2016年底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2017年,投入资金3985万元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于同年10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
“自2018年起,冕宁县各教育阶段,均出现生源‘回流’现象,年均2000人。”冕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一些原本准备出去读书的孩子又回来了,愿意留在冕宁读书。
2020年教育扶贫专项计划安排资金18711.98万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十五年免费教育、建档立卡本专科补助等各项政策,2020年度资助203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对1998名学生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48.29万元,完成624名建档立卡特别资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因贫辍学,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冕宁教育如今发展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信心回来了,优质生源也更多地留在了冕宁校园。”冕宁中学副校长史光伟说,和孙川一样,越来越多冕宁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劳有所得 就业扶贫拔“穷根”
在四川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内,工人们在各条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统一的制服,熟练地操作,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然而,工人们大多来自于周边的乡镇,其中不乏贫困户,经过培训现在很多已经成长为熟练工。
这里提供了就业岗位3000个,工人月平工资2000元以上。成为冕宁县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地一个重要基地。
特别是今年,牢牢把握新冠疫情下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时机,结合凉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村土地可扭转开发的现状,积极探索发展规模化、集成化、一体化种植养殖模式,建成了石龙镇返乡农民工葡萄种植园,营造了返乡创业、技能脱贫、产业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民生之本,冕宁县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县委政府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各种困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通过农民工服务平台等途径广泛宣传,积极开展劳务“春风行动”、复工稳岗等活动,截止2020年10月实现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76万人,劳务收入7.88亿元,为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冕宁县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一系列就业惠民政策,为劳动者畅通了奋斗成功的渠道,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历年来,冕宁县就业局开展电工、焊工、中式烹调、美发、挖掘机、种植、养殖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72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参训1983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共6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636人。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放眼冕宁这片红色热土,围绕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画卷越发靓丽。(李邦勇 吕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