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新颜地覆天翻 滴滴泉水浸润心田——射洪市武安镇泉水村的华丽变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0-21 15:19:19 编辑:周姿彤 点击:
雨后清晨,走进射洪市武安镇泉水村,仿佛进入了泉水洗涤后的乡村小镇,一切都这么祥和宁静。住房全面升级、产业发展兴旺、居民怡然自得。时光荏苒,谁又会想到曾经极其贫困落后的武安镇泉水村在扶贫习习春风后,竟然像被泉水洗涤了一般,焕发出了动人的新姿。2014年,武安镇泉水村这个仅有198户715人的小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2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6%。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道水泥路里程为零,人员流失严重(各种原因外出的人口占比达71.3%),是一个典型的积贫积弱的山地村。2014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而现在,武安镇泉水村和他的名字一样,不仅有着泉水一样的清澈透明,还诠释出乡村治理的安宁。
那一排排住房让泉水村定下来
在通往泉水村道路上有一个“崭新”的村庄格外显眼,这是泉水村搬迁扶贫后的新家。新家背后,白墙蓝瓦别具特色的新民居点缀着泉水村的新颜。2014年之前,泉水村大部分居民都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按照高标准总体规划,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实施全村住房改造提升工程,破旧低矮、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变成白墙蓝瓦别具特色的新民居。全村易地扶贫搬迁26户,危房改造2户,利用土坯房整治政策,全村拆旧建新18户,加固维修8户,地灾避险搬迁2户。
住房有保障,发展有力量。住房不仅是安全的象征,更是家的底蕴趋势。泉水村村民看到新居乐开花,长期外出打工青壮年回家谋发展。村民真正住上了“安心房”,为泉水村脱贫奔康、持续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一系列建设让泉水村站起来
昔日的泉水村道路狭窄,外界连通不畅,晴通雨阻。缺“文”少“电”,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村子发展受基础设施阻碍严重。脱贫攻坚以来,新建村级道路5.3公里,泉水村从无硬化公路变成了组组通硬化路,建起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二级广播站等,农村电网、通讯基站、光纤宽带全面升级,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建垃圾池7个,村内设有固定保洁员,实现了垃圾集中定时转运处理,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人居环境更优美。
脱贫富不富,关键看道路。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泉水村致富道路,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求奠定了基础。
那一桩桩产业让泉水村富起来
“以前留守村里没有收入,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行动不便,只能在家种地”,这些都是泉水村村民的心声。2016年开始,泉水村依托各级扶贫政策,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发展核桃180亩;将产业扶持资金30万元入股陈古镇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助村增收1.5万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200元;驻村工作队与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入户鼓励动员在家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利用闲置房屋和空闲场地养殖鸡鸭鹅等小家禽,积极发展小养殖等。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泉水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上升至7000元。2016年泉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底,泉水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演绎着泉水村产业从无到有的华丽蝶变,凝聚了泉水村脱贫攻坚队伍凝心聚力的精神、守正创新的智慧和锐意进取的汗水。如今的泉水村产业兴旺,极大地提升了泉水村的“造血”能力。
那一项项活动让泉水村强起来
扶贫必先扶志,这些年转变最大的不仅是泉水村的面貌,更在老百姓的生活。泉水村按照“乡村文化先行、村级活动同步发展”的思路,把向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推广脱贫攻坚漫画墙、村规民约文化墙。评选表彰“最美卫生户”“最美儿媳”“勤劳致富户”等,使村民不仅摆脱了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想脱贫、精神脱贫,由之前的“等靠要”,再到如今的“甩开手干”,积极地参与种植、养殖、务工就业等,对生活充满信心。
思想决定行动,在文化精神涵育下的村民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从经济基础到精神文化的改变,泉水村村民自力更生的愿望更加迫切,成为壮大乡村经济最耀眼的一环。
崭新泉水,背后是奔康人的坚守
目前,泉水村46户(因整户死亡动态调整后)贫困户全部脱贫,且无返贫风险。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达标出列。泉水村从村容村貌到产业发展、从经济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众多奔康人的初心。
心为民所系,情牵脱贫人。一个电话:“王书记,我今天下午绊倒了,现在起都起不来,恼火得很啊!请你帮我想个办法嘛。” 刚刚结束疫情值守的泉水村第一书记王超便开启了贫困户冯某的住院、照护和动轮椅申请之路。将村民事放在心上,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是享受扶贫干部关怀者最真情的吐露,这一心声也让扶贫工作有温度。这也只是王超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泉水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上下齐心,精诚团结,将每一项脱贫攻坚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头上,明确时间节点,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等不起的责任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和王超一样怀揣脱贫志的人很多,社区书记王庆礼带头种植蒲公英24亩,带动12户贫困户增收;社区文书王玉英带头种植黄精21亩,带动8户贫困户增收;党员致富带头人唐大清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带动2户贫困户增收。坚定扶贫志,不怕扶贫路艰辛。泉水村旧貌换新颜背后是一群扶贫人初心的坚守,这份坚守将会在泉水村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