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正在给羊儿喂草料
“咩咩咩……”穿过一条整洁的小道,一排排羊棚坐落在农场,羊棚内传出阵阵羊叫声,空气中弥漫着小道两旁野菊花的芳香。10月12日,走访位于西充县鸣龙镇龙井沟村的三三牧业家庭农场,这座小小的家庭农场,每年处理了周围700多亩田地产生的秸秆800余吨,并无偿为周边种植园、农户提供有机肥700余吨。
女婿返乡照顾丈母娘,老总变成农场主
51岁的农场主王超在红苕地里忙碌着,他皮肤黝黑,一副憨厚的农家汉子模样,身上的蓝色工作服格外的显眼。
“现在正在忙着囤积青贮饲料,给我的羊儿们准备过冬的粮食。”王超说,农场年出栏800余头天府肉羊,目前存栏500多头,主要销往成都、绵阳、贵州等地,多为定点预约销售,年产值100多万,2019年的净利润达到40余万,预计今年年利润可达60多万。
而王超的养殖之路,却起始于对岳父母的孝行。
“人家说一个女婿半个儿,王超可是一个女婿顶两个儿。为了照顾老人,城里的老总他不当,回乡当起了‘放羊娃’。”谈起王超的孝心,该村村支书吴思德赞不绝口。
据了解,王超是该村的上门女婿,他早年外出务工,从技术员奋斗至公司副总,终于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不久,噩耗传来,老岳母年迈病重瘫痪在床,王超一家不得不放弃十余年打拼的成果,回到离家不远的绵阳市经商,以方便照顾岳父母。几年的来回奔波令王超夫妇疲惫不堪,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亲戚家的农场越办越红火,加上村委会的鼓励支持,我更坚定了创办家庭农场的决心。”说干就干,王超夫妇投入100余万元,回村流转土地100亩,建成标准化羊舍900平米,于2016年4月引种天府肉羊,办起村里首个种养一体式家庭农场。
点草成“金”,秸秆变成“草罐头”
一辆辆满载红苕藤的农用三轮车开进农场,工人把苕藤源源不断地“喂”进秸秆粉碎机,伴随着机器轰鸣声,王超大声说:“现在正是收红薯的时候,这都是附近村民不要的红苕藤,我用来给我的羊儿制作‘草罐头’吶!”
“将玉米秸秆、禾木科牧草、红苕藤等收割回来,用粉碎机粉碎,放入乳酸菌装窑压实发酵,在上面覆盖塑料布,再用水填实密封。”说到这里,王超语气中满是自豪:“用水密封是我经过多次实验改良出来的好办法,青贮法本来是用土密封,但我发现用水密封效果更好,不会漏气,还能防虫防老鼠。”
一旁的工人张清书抓了一把刚刚粉碎好的饲料说:“你看这料多汁味美,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羊儿都喜欢吃。养出来的羊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了解,王超的农场,每年能处理周边700多亩土地产生的800余吨秸秆,既帮助村民们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保障了羊场在枯草期、雨季的草料供应。
王超算了一笔账,现在囤积下来的青贮饲料已经有200多吨,可以维持8个月,一年下来至少节约成本7万多元。
变粪为“宝”,羊粪制成有机肥无偿回馈乡邻
身处农场,只闻到新粉碎的草料清香混合着青贮饲料发酵的微酸味,正当疑惑养殖场里怎么会如此干净的时候,王超说:“农场里每年要产出700多吨粪便,经过干湿分离,干粪发酵成有机肥,湿粪进入沼气池循环发酵成沼气、沼液,沼渣,沼渣又可以和干粪发酵成有机肥,沼液也是上好的肥料,我们这里产出的有机肥可是‘抢手货’哟。”
在农场的肥料囤积处,吴永忠正往三轮车上不停的铲着有机肥,他是附近柑橘园的业主,会定期来这里收有机肥,他说:“有机肥不仅可以提供柑橘生长所需养分,还能改善土质,种植出来的柑橘个头大、糖分高,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王超说,附近的种植园业主、村民来他这里取有机肥都是免费的,“乡邻们把秸秆无偿提供给我,我非常感激,我也把肥料无偿地提供给他们,我们各取所需,互相帮助。我更希望随着农场的不断扩建,能给乡邻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人一起致富。”目前,王超的农场常工有3名,忙时还会请零工,人均工资100元/天,一年共计用工6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共计6万元。
吴思德说:“农场里形成了‘羊-沼-蔬草’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减少了养殖业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自身投入成本,还通过无偿供肥帮助周边种植园和农民降低种植成本,是我们村的示范农场。”
据了解,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王超准备继续扩大农场的规模,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养羊致富。(王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