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涪城:以实干实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1-10 13:14:45 编辑:傅远伟 点击: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五年来,涪城区凝心聚力尽锐出战,以党建引领、目标导向、后续衔接为行动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全区1196户2905名贫困人口于2018年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7%降为0;全区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识别时的2630元提升到2020年的11688元,提升幅度达444.4%;建立7个扶贫产业基地,培育示范户350户,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累计投入资金528.3万元,鉴定住房3454套,改造危房295户,“三改两建”2000户,所有贫困群众均居住在A/B级房内;
贫困户喜获分红
党建引领 扛起最大政治责任
“感谢党的好政策,正想着买点鸡苗养,就直接给我送来了,这下子干劲更足了!”日前,在杨家镇斑竹村村委会里,涪城区农业农村局联系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大爷兴高采烈地领取到了鸡苗。
李大爷幸福笑容的背后,是涪城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涪城区始终坚持抓党建引领,激活每一个党员“细胞”,推动脱贫攻坚马力全开,推动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成倍增长,为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涪城区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起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领导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镇(街道)以及村级层面同步设置相应机构,形成“一把手”靠前指挥、“一盘棋”统筹推进的领导机制。
责任到人,措施到户。在脱贫工作中,涪城区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体系。以钉钉子的韧劲,推动帮扶干部责任与群众利益深度联结。
“我们每个月都要到帮扶联系的新皂金峰社区的八庙子村和穿山洞村,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还送一些生活必需品。”涪城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春耕时节,为两个村的贫困户送去了化肥,每年都还会通过以购助扶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销售渠道,为扶贫增添新助力。”
涪城区将“问题整改”与“干部作风”紧密联结,对“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挂牌督战”督查发现的问题,采取实地督导、专项巡察、随机暗访等方式常态化“回头看”“回头查”。对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彻底、群众不满意的问题逐级倒查,从源头上转变干部方法不精、措施不准、工作不实的作风,增强帮扶干部履职能力,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清零销号。
涪城区还制定年度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推行日常工作通报+亮灯警告制,将脱贫攻坚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绩效评价、与部门和个人评先评优、与下年度资金项目安排挂钩,构建起权责清晰、奖惩分明,可量化、能逗硬的考核评价体系。
规模种植蔬菜大棚
目标导向 全面完成底线任务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涪城区已累计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032.35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商务旅游、通信网络、水利建设、文化惠民、新村建设等21个扶贫专项228个项目,扎实做好贫困人口脱贫和后续巩固提升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丰谷镇团结村赵家脊的麦冬种植基,300余亩绿油油的麦冬,犹如一张绿色的大地毯。“我今年麦冬收入达到了6000元。”团结村赵家脊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邦俊正在给麦冬浇水。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冬,赵邦俊眼里全是希望。
2015年,丰谷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引导110余户村民将原来种植折耳根的300余亩沙土地改种麦冬,实现全村村民的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我以前就是种折耳根、花生玉米,一年就只有两三千块钱。现在改种成麦冬,经济收入比原来翻了至少一番。”赵邦俊说。
 赵邦俊的成功脱贫是涪城区大力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涪城区结合各镇村实际,大力实施“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模式,开展蚕桑、花椒、蔬菜、芦笋等产业培训,免费提供技术和种苗,衔接好“供、产、销”等现实问题,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大胆经营、放心实践,逐步带领贫困户走上产业兴农,产业兴村的增收脱贫之路。
截至目前,涪城区已建成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0.4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24万亩、新增农机动力0.2万千瓦、新建提灌站3座、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个、新建或改造现代经作基地1.1万亩。
扶贫扶本领。为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涪城区通过组织培训机构、教学资源进农村、进贫困户家中,开展电焊、美容、厨师等短期适用技术培训,送技能、送补贴、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就业本领,实现转移就业。
据了解,几年来,涪城区累计开展各类招聘会68场,提供岗位16万余个,转移就业贫困人员1222人。与此同时,涪城区还鼓励企业投资项目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并给予企业相应资金、补贴扶持,调动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涪城区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经营主体发放奖补资金6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28人实现就业(含灵活就业),累计落实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3.1万元。
在扶贫工作中,涪城区还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几年来,涪城区已累计为21760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71.72万元,为7359人次建档立卡户发放困难残疾人补贴65.79万元,为6380人次重度残疾建档立卡户发放资金38.33万元,为1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补贴10.83万元,为14486人次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代缴资金144.57万元,完成率100%。同时,涪城区还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基本医疗保障和义务教育问题作为底线任务,持续巩固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能力。
后续衔接 全力保障稳定持续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涪城区探索建立社会扶贫联席机制,制定《涪城区关于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专项研究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创业的扶持政策。
涪城区引导76家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成“涪城区扶贫促进会”,不断培育壮大社会扶贫多元化主体。
推行“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我们创新建立了‘中国社会扶贫网’,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注册,发布需求信息857条,对接成功709条。”涪城区扶贫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过程中,涪城区还积极倡导“以购代捐”“以购助扶”的帮扶模式,倡导每个镇每个月开展1场集中的以购助扶活动。
“大爷,这是200斤大米和4只鸡的钱,你收好。”近日,在吴家镇五龙村村委会院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土鸡、土鸭、花生、红薯……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产品摆放在村委会院子里,俨然就是个小型农贸市场。帮扶干部把购买的贫困群众的农副产品正一一搬上车,拿着钱的村民也是个个笑逐颜开。
“以前自己拿到城里去卖不仅卖不起价,还要走很远的路。”村民刘大爷说,“现在好了,政府搞的这个‘以购助扶’活动,干部到家门口收购,价格还比市场上高,真的是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呀!”
据了解,目前涪城区动员社会组织建立的“农夫集市”,已为贫困户销售种养殖产品100余万元。全区2000余名帮扶干部通过常态化购买联系户大米、土鸡、蜂蜜等农副产品,共计购买贫困群众农副产品518万元。不仅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问题,也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和幸福感。
开展以购代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涪城区坚持“智志双扶”,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
在扶智方面,涪城区抽调各类农业专业人才71人,组成21个农技巡回服务小组,精心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并依托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广泛组织贫困户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坚持授之以“渔”。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脱贫攻坚集中培训48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150人次。
为引导贫困群众摈弃“等靠要”思想,涪城区依托“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载体,开展感恩、自强、自立教育,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激发内生动力。并探索开展对贫困户积分考核,倡导勤劳致富、感恩奋进的价值取向,将“慰问品”变“奖励品”“捐助金”变“鼓励金”,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脱贫达人创建和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每年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杨海燕 胡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