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雾开工到5线同开 成都轨道建设15年记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0-12-10 10:25:33编辑:陈姝悦
2005年,成都轨道建设元年。12月28日,大雾。1号线一期工程破雾开工。至此,成都拉开地铁建设大幕。

从攻克世界性难题,再到建设强度屡创全国第一,到2020年创纪录开通5线7项目,成都轨道建设以面对挑战时运筹帷幄的勇气与定力,面对压力时科学施策的智慧与锐气,践行国企使命、肩负责任担当,始终以“排头兵”之姿,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书写下璀璨华章。

硬核 攻克世界性难题屡创行业纪录

如今,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延伸,成都市民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但很多人不知道,地铁1号线开建之初,便遭遇世界性难题——“这种地层富含水、易漏水,塌陷危险系数高;卵石硬度高,盾构机刀片极易损耗。”这是当时专家给成都地质特征开出的“诊断书”;而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破解该难题的先例,这等于给成都下了“不适合建地铁”的“判决书”。困难阻挡不了成都轨道人!2005年,成都地铁1号线的世界性地质难题被攻克,“利器”就是盾构法。这一当时世界领先的隧道施工工法在成都的成功应用,破除了“成都地质结构修不了地铁”的“预言”。

通过不断研究,经过一次次科学试验,成都轨道不仅为盾构机量身打造出了专门“对付”大粒径卵石的“牙齿”,更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实现了成都轨道隧道的安全与高速掘进。而成都轨道也因此开创了富水砂卵石地层条件下大规模盾构法施工的世界先例。

成都轨道建设过程中的硬核之举远不止此。不断以科技力量“武装”自己,以“智慧建设”推进工程——这就是成都轨道。

黑暗的隧道中,“打洞高手”盾构机靠着精准的坐标体系,在电脑的指挥下,无惧黑暗,一往无前。地面上,项目部的大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一举一动。而在距离现场十几公里甚至更远的成都轨道集团的监控室,全市运转的盾构机都被监控系统锁定,一整面墙的高清监控画面,可随时切换到任何一台盾构机。大国重器,科技的介入,让地铁隧道的开挖与成型,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

施工现场,进入工地必须完成人脸识别;而人脸识别加上安全帽上的电子芯片合二为一双重验证通过之后,才能通过门禁走进工地施工区;用手机打开工作平台,项目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包括扬尘噪音监控、视频监控、安全隐患提示……“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智能化、BIM、物联网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为工地‘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起到了推动建筑工地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实现了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成都轨道集团副董事长、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俊平表示。

2017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成都轨道建设安上“加速器”,建设速度不断刷新——2017年,建设里程达到446.3公里;2018年,建设里程375.3公里;2019年,建设里程433.6公里;2020年,达到了430公里(含资阳线38.7公里)。

2020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压力与建设压力的双重叠加,成都轨道建设依然取得“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佳绩。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市382个地铁工点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实现了全部复工。“硬核”的成都轨道也因此在短时间里三上央视,其中还包括新闻联播。

假如说“成都速度”是成都轨道建设的A面,那么高质量、高标准就是它的B面。15年间,成都轨道不仅破解世界性建设难题,而且还屡获殊荣。目前已运营的线路共计16个项目,均以最高标准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并在开通前的全国专家评审会上获得了最高级别的评价。15年间,成都轨道推动出台了15项技术规范,制定了20余项工艺技术标准;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四川省“李冰奖”、四川省优秀安装质量奖等数十项行业大奖,近40个项目被评为省、市优质示范工程。

温情 诠释民生情怀塑造“口碑地铁”

正如成都轨道在建设中有AB面,在群众的心目中,成都轨道硬核同时也充满温情。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成都多次上演地铁版“铁汉柔情”——

接到开学通知时,距离高三开学仅有一周时间,校门口急需设置一个临时通道。怎么办?这是今年3月,成都玉林中学遇到的难题。

他们找到了已经打了4年交道的“好邻居”——8号线地铁建设者。接到“求助”后,建设者毫不犹豫,迅速展开行动,仅用了3天,就保质保量地义务完成了“任务”。

4月1日开学这天,校门处的绿色防护棚、100多米防护栏为师生建起了一条热成像测温通道,成为了学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也为高三学子的高考冲刺之路增加了一层保护。

玉林中学在给成都轨道集团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大疫见真情,岁寒暖人心……贵公司伸出大爱之手,凸显企业担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支援学校疫情防控和复学准备工作,派出技术人员,提供设备,绘制全校学生的行进路线一直到深夜……烈火见真金,患难见真情,你们心系学校、心系社会,彰显了社会担当和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诠释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搭把手”的事还不止这一件!

今年2月疫情期间,锦华路琉璃场附近的地铁建设者接到了临近社区的求助电话,希望在社区找不到人、落实不到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帮忙对道路进行临时性的封闭施工。地铁建设者们不惧疫情高风险,发动节日期间的留守人员立即行动,筑牢了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疫情防控“防火墙”。

其实,成都轨道在建设过程中的暖心举动远不止这些。2016年,正在修建7号线的建设者,为了等待一窝雏鸟的孵化,推迟了4天施工。2019年6月,6号线一二期金石路站建设者为确保行人夜间的出行安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义务帮助社区抢修路灯,为市民点亮一条温暖的回家路;6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6标建设者得知周边居民突遇用水难问题,通过6天连续施工作业,为社区打出一口爱心井……对于成都轨道而言,凡与民生相关之事,从来都不是小事,更不会“以事小而不为”。

秉持为民情怀,践行温情建设,在充分倾听民意、了解民声后,成都轨道从2019年起,在车站展开了一场“厕所革命”——增加数量,优化布局,提升细节。与此同时,落实更多为民举措——增设扶梯,增设无障碍电梯,并提升载重标准,电梯门厅增设夜间照明,增加地铁站地面指引设施,在出入口增设夜间景观照明,增设过街通道,方便市民出行……

15年的建设过程,让成都轨道与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血肉联系,而“成都轨道”,早已成为成都市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背后,是成都轨道集团以国企担当承担社会责任,以温情建设诠释民生情怀,在践行着建设使命的同时,坚守温暖初心。

文化 打造高品质“城市形象风景线”

地铁建设不仅要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还要与文化艺术产生深度链接。

以“天府中心”为主题,通过智能艺术多彩灯光控制,使艺术装置融入空间,以活跃内部空间色彩并区分主体功能空间,描绘出未来天府中心万花齐放的美好画卷,这是天府新站;以“金色轨道”为主题,菱形灯阵间隔排列,金色轨道婉若游龙,天花与地面倒影融合,金边拱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高贵典雅的盛景,这是世纪城站——今年9月,18号线的车站一亮相,就毫无悬念地引起一片点赞。

打造高颜值地铁车站,在成都早已不是新鲜事。5号线皇花园站,以“花重锦官城”为主题,车站内处处是融入芙蓉花古典花纹造型及传统建筑拱的元素,通过木纹肌理及金色的运用,体现出皇花园的宫殿气质,是古风好爱者的“打卡圣地”;10号线双流机场1航站楼站,天花吊顶以“飞翔”为主题,展示蓝天白云、纸鸢等素材,彩色热气球上飞翔的熊猫,以“最成都”的方式,热情地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乘客……

从最初的“一站一景”,到从7号线开始的“一线一景”,到现在统筹考虑整条线路的车站打造,成都轨道车站已成为城市文化输出与表达的一张名片。

“成都轨道开建15年来,一直以‘城市发展主动脉、轨道交通新典范’为企业发展理念,并以实际行动助力交通提速、助兴文化名片,先后建成金沙遗址、熊猫大道、双流机场、理工大学、驷马桥等多个‘网红’地铁车站,深受社会各界和市民朋友的好评与喜爱,并逐步形成极具成都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我们在车站设计装修中融入天府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实表达,力主推行‘一线一景’为原则的车站装修风格,深入回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源流,将城市的文化、历史的沉淀通过共性区整体统一、个性区适度运用的文化符号,来表达装饰设计理念,进一步系统化、整体性展示城市历史风貌和时代特征。” 成都轨道集团总工程师、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时亚昕表示。

据介绍,将来成都轨道车站在打造上将分城市级重点艺术站、重点艺术站、艺术站三个层级进行,在确保功能性、整体性的基础上,在一条线路的车站内主动融入个别极具特色的车站设计,成为一条线路的点睛与名片,打造出世界知名的艺术文化车站,以此表达轨道交通车站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体现成都的“蜀风雅韵、中国气派、别样精彩”,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展现成都数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后记

2020年,是成都轨道开建15周年。15年间,成都轨道为城市交通做出了卓越贡献,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也在提供着更多的城市价值表达,书写城市文化,讲述城市故事,赋能城市发展。

新的时代巨幕已经开启。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当下,成都轨道交通以更大的谋划、更多的担当,全速前进,谱写出更加令人期待的全新建设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