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绵虒镇:“1+2”特色产业托起村民致富梦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9-12-11 11:32:44 编辑:谢川霞 点击:
  冬日暖阳,丰收的大地,色彩斑斓、绚丽多彩。近日我们走基层来到汶川县绵虒镇草坡片区,当地干部群众正在拓宽道路、清理河道、平整土地、开展居家灵活就业……处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十一年间,虽然这里曾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7.10”、“8.20”等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但坚强的草坡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战胜了一次次灾难。在废墟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土地里掘“黄金”
 
  绿水青山间,青烟缭绕,小桥流水。穿过冬日迷雾,来到地处草坡腹地的龙潭村,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上午十点半,村民况良均从菜地里收获了一甲背篓霜打的莲白,给圈养的4头肥猪、7只山羊当做早餐后的“零食”。“土地就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这几年我们都在发展蔬菜种植,收入还可以。”2015年前,况良均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几年间因发展蔬菜种植不仅脱了贫,家里还添置一台微型面包车。“去年菜价好,收入很可观,毛收入有23万,今年主要菜价和泥石流灾害影响收入也有6万多。”况良均说村民发展蔬菜种植,有一定风险,除了种植技术,市场也是最关键因素。“过几天还要到县里学习种植技术,可以提高我们农民防风险能力。”
 
  龙潭村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温和湿润,特别适合蔬菜种植。105户村民依托特殊的气候条件发展蔬菜种植667亩。据村主任李长明介绍,去年全村蔬菜种植实现收入900万,户均增收近10万元,今年受道路和蔬菜市场行情影响全村预计收入将降低三分之二,能达到300多万。
 
  如今,龙潭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村两委也是积极争取,在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加快拓展通村道路。“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道路运输问题,目前我们通村2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已启动,道路将从3.5米拓宽至4.5米。”李长明说,下一步全村将继续加快通组道路硬化,做好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对接产销市场等,让村民在土地中刨出更多“黄金”。
 
  在码头村吴应慧家的2亩猕猴桃果园内,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成熟待摘。该村因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猕猴桃生长,从2015年9月脱贫攻坚启动以来,该村被汶川县纳入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村。经充分调研,该县将猕猴桃产业作为该村脱贫摘帽的主打产业之一,鼓励村民全面种植。目前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余亩。吴应慧家种了2亩地130余株猕猴桃,去年卖了9000多元。“我们猕猴桃没有套袋、全部施农家肥,口感、品质都很好。”采访中,乐观开朗的吴应慧向我们宣传推荐起了自家的绿心猕猴桃。

吴应慧在田间管理猕猴桃
 
  “我们村土地有限,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发展猕猴桃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码头村村支书杨忠富告诉我们,码头村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公司收益分成”方式,整合扶贫资金20万元,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社会资金注入,农户土地入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方式,带动全村62户村民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
 
  这些天足湾村李子种植大户赵康正在谋划着一件大事。“我们村土地丰富,村民主要发展青红脆李种植,下一步我想把每块土地的土壤进行化验,实现科学种植。”赵康2009年开始大面积尝试青红脆李种植,10年间他善于专研、学习种植技术,自己的李子种植从2013年的700斤产量,到今年已经达到了5万斤规模,收入15万元。果树也从300多株发展到了800余株。“我们这里的青红脆李品质好、口感好,外头的老板都喜欢,希望我们村加快李子产业发展,做成优质产品,带动全村共同致富。”致富不忘乡邻,赵康表示,自己的李子产业做起来了,他会主动帮助村民采购农资、有机肥等服务,共同把全村的李子产业发展好。
 
  近年来,足湾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124户村民主要通过发展甜樱桃、青红脆李、林下中药材等让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村支书尹学安说,通过不断尝试,全村目前共种植青红脆李800余亩,甜樱桃100余亩。“18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多,今年有望突破10000元。”尹学安说,下一步全村在实现水果产业成功转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一些林下中药材,持续增加村民收入,让足湾的老百姓在2020年能够同全国人民一同步小康生活。
 
  来料加工:撬起产业扶贫新支点
 
  “家里有土地和小孩子要照顾,像我们一样的留守妇女都不愿到外面打工。”在码头村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里,村民赵正素将一个月以来在家里加工的2000余条无痕内衣交到了来料加工车间。她告诉我们,利用白天农闲和夜晚时间,自己每月能在家里挣1500多元。既照顾了家庭,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她对这样灵活的就业扶贫政策很满意。

村民在绵虒来料加工车间加工产品
 
  如何让产业扶贫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尤为重要。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不断推进,2018年,汶川县委、县政府瞄准东部地区企业“用工难”“用工荒”,劳动密集型企业急需进行产业转移的契机,做出了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全面振兴示范区的决定。来料加工一时间风靡全县,绵虒草坡地区的7个贫困村也在受益范围。“根据草坡地区实际,我们在草坡传习所建立了扶贫总车间,分别在水磨郭家坝吉祥社区和码头村建立了两个来料加工分车间,解决村民居家灵活就业。”绵虒镇镇长孙全说。
 
  分拣统计,侧边压扎,打包运输,对于来料加工,码头村民杨忠琼早已“轻车熟路”,作为草坡地区的来料加工车间负责人,杨忠琼自扶贫分车间建立以来,她就忙于村民的来料加工事业。“1月份以来我们车间已经完成10万余条无痕内衣加工,对我们草坡片区的老百姓来说,居家灵活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中老小,为家庭减少一些经济负担。”杨忠琼说,草坡来料加工车间通过培训带动当地8个村51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共为当地村民发放工资10万余元。
 
  除此之外,杨忠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她还经营者自己的羌山羊角衷情羌绣加工专业合作社,每年能够从浙江争取至少10万元的羌绣加工订单,当地羌族妇女在家也能从中实现增收。
 
  陈桔锐是水磨郭家坝吉祥社区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里最早的一批工人。陈桔锐的丈夫外出打工,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看。搬迁至郭家坝后,听说村里要建一个衬衫加工的车间,原本就擅长手工活的陈桔锐第一个报了名。为了掌握过硬的加工技术,她与另外七人远赴义乌,在工厂里跟班学习一个月,几乎掌握了衬衫加工全部20多道工序。
 
  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恰好给了陈桔锐一样在家带娃,农闲时节就近就业增收的渠道。自今年6月份建立以来,4个月时间,先后解决了64名周边群众就业问题,每月可加工衬衫12000余件,平均实现工资收入2000元以上。
 
  一二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历年来遭受巨大自然灾害的草坡人没有放弃他们的故土。这里有他们致富增收的产业。坚强的草坡人民正以“1+2大于3”的特色产业发展向着美好的生活迈进。
 
  “草坡的人民太不容易。”汶川县委、政府没有忘记,绵虒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为此,在充分调研征求草坡片区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推动草坡片区各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民生工程建设,促进郭家坝安置区群众增收,实现草坡搬迁郭家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至富”的目标。
 
  2017年绵虒镇草坡片区后期扶持实施规划(2018——2022)出台,规划按照郭家坝安置区为居住区,草坡片区为生产区设置。利用五年时间分三期实现草坡地区脱贫致富,形成“一村一特”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草坡片区8个村已建成家庭农场17个、发展专业大户21户,覆盖了草坡84%的贫困人口。下一步,全县将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全面改善当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伍排勇 余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