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在汶川县川青甘高原物流园区内,以“培育新技能、发展新产业”为主题的首届来料加工技能大赛开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来料加工能手80余人11支队伍参与,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比拼技能,展现劳动者最光荣的风采。
岁末初冬,天气虽略显寒冷,但活动现场等待竞技的11支参赛队伍的选手们摩拳擦掌,希望通过比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自身技能。大赛分前道粘胶、接侧缝、侧边打枣三个项目,以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数量为评选依据。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选手们迅速投入比赛,希望通过这次比赛来一展身手,给自己的专业水平来一次大测验。在侧边打枣项目赛区现场,来自特殊教育学校23岁的康春眼神专注,动作熟练一气呵成。站在观赛区的父亲康龙军和母亲杨通美看着儿子动作纯熟、认真仔细,脸上难掩的激动。
“自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儿子康春自小是在我的背上长大的,两岁多才开始学会走路,大一点了才发现儿子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声音。”杨通美告诉记者,原本想着儿子以后生活都成问题,完全没有想到他还有能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一天,现在儿子通过参与来料加工项目,每月能拿到计件工资2800元到3000元不等。
在接侧缝项目赛区前,来自漩口镇的唐小苗看着年纪轻轻,却动作纯熟,有条不紊,在规定的60分钟内完成合格产品105件,最终获得这一项目的一等奖。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水磨镇的黄娟、刘秀芬获得前道粘胶一等奖,来自漩口镇的唐小苗获得接侧缝一等奖,来自银杏乡的王华香获得侧边打枣一等奖并分别获得5000元奖金。除此外,还有17名选手分别获得项目二等奖、三等奖,并分别获得奖金3000元、2000元。
比赛现场,康春为自己只求速度而不够仔细,只获得第三名而伤心不已,母亲杨通美不时安慰儿子,用手比划着,让儿子不要气馁,下次再接再厉。杨通美说,知道儿子今天参加比赛,夫妻俩早早就赶到了现场,为儿子加油打气,看到儿子这么能干,内心已经十分满足,名次都是次要的。
比赛现场另一侧,同样参与比赛的刘世艳,虽然没有得到名次,但内心却十分满足,她说这次比赛就当是积累经验,以后一定勤加练习,争取下次获得个好名次。来自威州镇七盘沟村的刘世艳,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家里两个孩子年幼,还有需要照顾的爷爷奶奶,为了方便照顾家人,2012年就当起了全职主妇,全家的经济支柱仅能依靠老公在外打工。
“把两个小孩带到车间来挣钱,我占了政府最大的便宜。”刘世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告诉记者,2019年4月车间成立后,自己就带着两个小孩参与到来料加工项目上来,自己做工的时候,孩子就在旁边玩耍,现在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庭,两全其美,自己是不是占了政府最大的便宜。
“发展好来料加工扶贫车间,人才是关键。此次举办技能大赛,既是汶川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脱贫攻坚”成果的展示,也是提高加工人员技能,激励技术能手成长的一次练兵,希望能以比鼓劲、以赛促学。”汶川县人社局局长杨莉介绍到,为建立车间主任队伍和加工工人队伍,2018年12月,由汶川县人社局起草,汶川县委县政府下发《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开展对接培训活动及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奖补方案》;2019年1月,出台《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扶持方案》。两个《方案》的出台,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汶川县发展来料加工、建设扶贫车间的决心,激发起全民创业干事的信心。
据了解,2018年以来,在义乌市的大力支持下,汶川县紧紧围绕“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全面振兴示范区”的目标,按照“党建全面统筹,东西部差异用力”的思路,依托浙江义乌来料加工业务大市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以产业扶贫园区、产业基地、产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细胞“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突破性转变,共建成来料加工扶贫车间34个,参与来料加工工人突破1000余人次,已完成来料加工产品260万余件。
从贫困劳动力到残疾低保户人员,从专合社成员到异地搬迁社区居民,从中职学生到聋哑特教生,汶川县的扶贫车间数量和吸纳人员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汶川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宽。(汶川县委宣传部 薛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