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初秋时节,壤塘的山川田野间,处处涌动着一股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壤塘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征程中立下的铮铮誓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壤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勠力向贫困发起猛攻,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转身,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村村户户……截至目前,壤塘县成功减贫1785户8614人,贫困发生率从26.6%降至4.4%。
工作向脱贫攻坚聚力,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如今,汇聚成一首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正在壤巴拉大地上奏响。
A 深入基层 练就脱贫“真功夫”
“阿哥,要月底了,你这个月的收入咋样?嬢嬢的身体还好不?”8月28日,在茸木达乡茸木达村村民求勒家中,帮扶责任人周军正在详细了解他家现阶段的情况和需求。
正值初秋的壤塘,全县干部职工纷纷忙着“走亲戚”,田间地头、高山牧场随处可见他们与群众交心谈心的场景。
“这次下来,我们要在村上住21天,主要围绕前期‘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认领问题、整改问题、逐一销号’为目标,扎实开展驻村工作。”周军告诉笔者。
壤塘县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县上下以开展“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契机,从8月19日开始,集结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下沉基层一线,住在农户家、吃在农户家、干在农户家,全面打响脱贫攻坚“秋季战役”,统筹抓好防止返贫和持续攻坚工作。
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陪我聊天,帮我做家务,这个小女子挺贴心的。”尕巴是吾依乡吾依村的非贫困户,得益于全县“大排查”活动开展,现在尕巴家也有了“干部亲戚”程德慧。
今年6月至7月,壤塘县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由382人组成的大排查工作组,交叉对全县12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殊困难户进行详细核实情况,共走访2188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37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9.95%),发现问题1456条。截至目前已解决832条,确保问题解决在初期、化解在基层,确保帮扶措施在基层,感情联系在一线。
农牧民衣柜里有没有衣服、米缸里有没有米,院里院外环境卫生干不干净、床铺潮不潮湿……这些都是壤塘干部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帮扶真贫,用汗水换来群众的幸福。
B 从“心”出发 激发脱贫新风尚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但壤塘从未歇脚松劲。
“王波居然把酒戒了,还在附近打工。”近日,笔者来到蒲西乡尤日村采访,王波以前是出了名的“酒鬼老汉”,现在不仅戒了酒,还开始打工挣钱了。
这些改变来自他和帮扶责任人的一次约定。工作组深知想要让王波脱贫,必须从转变他的思想入手。为此,工作组轮番上门做思想工作,渐渐地工作组成员与他成为了朋友。为了让这个“酒鬼老汉”把30多年的酒瘾戒了,帮扶责任人跟他约定:只要他把酒戒了,就奖励他1300元钱。
“我戒了酒后,帮扶责任人给我兑现奖金,平时他们还经常来家里同我谈心,关心我的生活,感谢他们!”戒掉酒瘾的王波如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还计划着找个媳妇。
“帮扶不只是简单的慰问,是动真情、扶真贫,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这是该县每一名干部职工放在心上的一句话,注重帮扶过程不仅要人到,还要心到、情到,对懒汉要想办法、讲条件,对年轻人要给予精神鼓励,对孤寡老人要多陪伴。
2017年,刚到壤塘县尕多乡切洛玛村的王陆林就萌发了打造农旅结合示范基地的念头。为此,驻村帮扶工作组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说好处。在工作人员的苦口婆心下,村民们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
2017年10月,绵阳长青树合作社在切洛玛村投资1587万元建设集果蔬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综合体,并成功流动转土地361亩。基地开工以来,全村在基地务工超200余人次,共收入了30余万元的务工费及16余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我去年分到了一万多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巴适!巴适!”说起自己分红大会上的经历,切洛玛村牧民旺德东嘴角扬起了弧度。“现在村民们不仅能分红挣钱,还学习了种植技术。”在当年年底,该村23户115人脱贫,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农业扶贫的路子。
看着切洛玛村的农业基地有了起色,附近乡镇的农牧民纷纷在自家土地做起了文章,种上了蔬菜。于是,一座座高原蔬菜基地,一个个大棚拔地而起,草莓、西瓜、番茄、莴笋各类平原作物在壤塘安家。截至今年8月,壤塘已有包括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在内的33个蔬菜种植基地。
C 产业“造血” 铺就脱贫“快车道”
牧家乐里游人忙,蔬菜基地瓜果香,昂科牦牛满坡跑……近年来,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相继在壤塘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村村有产业、户户可增收、人人可分红正在变为现实。
“我感觉今年夏天游客比往年更多了。”在壤巴拉节期间,岗木达乡达日村月亮岛牧家乐天天爆满,草坝上、帐篷里、包间内坐满了游客。
岗木达乡是距离壤塘县城最近的乡镇。近年来,该乡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蔬菜种植基地、电商实体店、旅游接待点、藏家乐、酒店、藏式家具厂等一个个村集体产业在岗木达乡落地生根,不断壮大着该乡的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底,岗木达乡共培育集体经济16项,带动116户贫困户、627名贫困群众创业。
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的产业模式,让壤塘县岗木达乡逐步摆脱农牧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提升了村级自身产业“造血”功能。据了解,2018年仅土地分红已达到93.88万元。
而在几十公里以外的中壤塘镇壤塘村,曾经也是一个“空壳”村,村民主要以游牧为生,但由于受到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游牧并没能让该村富起来。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周边农畜牧产品较为丰富,近年来,存栏牦牛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但销售模式传统单一,在畜牧食品加工制造上也是一片空白。”中壤塘镇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针对这一情况,2018年5月中旬,该村召开村民大会,决定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制造、销售,农特产品壤塘村电商平台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8年6月,该村成立了云端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将当地的鲜牛肉运到成都加工成牛肉干,逐步创立了壤巴拉云端牛肉品牌。从2018年8月第一批产品上市到目前,已实现收益30余万元,直接受益432户16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66人。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壤塘村率先搭上“致富快车”。
壤塘村的成功做法只是壤塘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壤塘县致力于产业脱贫工作,帮助每个村理清发展思路,策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截至2018年底,壤塘县54个“空壳”村已成功脱壳,全县发展了127个集体经济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直接受益9408户38500人农村人口。
今年,是壤塘县全县脱贫摘帽之年,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攻坚战,如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一曲曲脱贫奔康的时代壮歌嘹亮奏响;路修通了、乡村美了,不愁吃了、不愁穿了,房子修好了、孩子入学了,腰包鼓了、小康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壤塘大地响鼓劲催、旌旗如画。(何倩 尼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