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世遗”抢救修复新模式

——记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遗产修护保护组责任人杜杰

来源:阿坝日报 时间:2019-08-07 22:18:16 编辑:侯敬文 点击:
        编者按:

        美景归来,绝非易事。“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努力把地震灾区建成绿色重建和发展提升典范。在恢复重建进程中,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抢救、修复、恢复、保护成为重点难点,九寨沟景区的恢复重建始终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恢复了景区自然生态功能。两年来,在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他们为九寨早日盛装归来默默奉献。

        7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九寨沟风景区,探访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随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九寨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然风光依然秀美,特别是已经完全恢复原貌的诺日朗瀑布更是让人震撼。

        “8·8”九寨沟地震造成景区内各景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核心景点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的受损情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地震使诺日朗瀑布形成管涌、火花海决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恢复的国际性难题亟待解决。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遗产修护保护组责任人杜杰义不容辞挑起了重担,他组织研究团队在震后10个月内攻克了诺日朗瀑布保育难题,取得了火花海保育突破性进展。

        2009年,中科院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杜杰放弃了在深圳就业的机会,来到九寨的大山深处,开创了九寨沟徒步宿营科考旅游的先河。这个来自宜宾山区的小伙义无反顾的选择,让他的同学和亲友无法理解:“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可以留在一线城市,居然选择回到山区,难道你打算让下一代也待在山沟里吗?”

旁人看来的艰辛,在杜杰眼里却是另一番乐此不疲的风景。作为科考旅游的探路者,他经常翻山越岭近20公里,为游客提供中英文讲解;在30多公里的转山长线,从海拔近2500米的山间河谷蜿蜒攀升至海拔4500多米的高山裸岩区,跋山涉水,一路带领游客识别沿途的花花草草、鸟兽虫鱼,用“铁脚板”开辟了三条生态旅游线路。

        2018年,杜杰拿到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文凭。作为九寨沟管理局学历最高的处长,在他的带领下,九寨沟景区的科研水平从“游击队”迈向“国家队”,整个国际化科研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九寨沟景区的“国际科研合作”被写进《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公报》,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来越多优渥的工作机会摆在杜杰面前,已是高级工程师的他也曾挣扎动摇过。“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杜杰再次与九寨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地震发生当天,杜杰因家人病危刚赶到简阳医院。灾情就是集结号,他立即订了机票,凌晨4点赶到双流机场,听说航班可能因地震被取消时,他含泪恳请保通航班,那趟航班成为震后第一班也是当日唯一一班进入九寨沟的航班。从川主寺到九寨沟景区,一路余震不断,他或徒步或搭顺风车,为的是争分夺秒奔赴救灾一线。

        沟内114个湖泊会不会因为地震发生溃坝?地震后,杜杰带领团队第一时间拿出了湖泊溃坝风险分析数据,成为消除人们恐慌心理的“镇静剂”。这些数据背后,是他自加压力与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景区科研监测的成果。他的科研优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迅速集结,星夜驰援九寨。

        震后,杜杰带领团队迅速转变角色,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排头兵,承担了6大项目的重任。九寨沟管理局上下皆知这个“小个子、大马力”处长,他的工作节奏常常是“996”,节假日无休息,经常从凌晨奋战到深夜,甚至通宵熬夜。

       为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理工男的执着严谨被杜杰发挥到了极致。在零下十多度、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他亲自去采集湖泊沉积物样品;在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徒步三天两夜,负重30余公斤取样;在滚石随时可能落下的景区受损点,无数次带领专家踏勘;他甚至把样品放在冰箱冷冻或烈日下暴晒,测试一年,以检验乙方的技术开发水平。这个奉行知行合一的学者型处长,因敬业赢得了业内人士由衷的敬佩。

        “努力为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的新模式贡献力量。”当记者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时,他心怀愿景,愿以实践实干,把质朴的情怀洒遍九寨的山山水水。

        如今,通过实地探访,中国最宽的钙华瀑布——诺日朗瀑布用无与伦比的大美风光生动证明,震后的九寨沟从未失去风采,通过自然恢复、科学重建,九寨沟的明天将更加迷人。(记者 夏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