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理论成果摘要(二)
建设内江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江市委书记 马波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内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转化,引领经济质量提升、破解发展矛盾和瓶颈的内在需要。内江着力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方面发力。
加快构建具有内江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等“四新一大”产业,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电子商务集群网状发展;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内江现代综合物流港和县域物流园;打造成渝城市群文化旅游试验区。
加快建设改革先行市和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新格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放管服”等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打造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人才高地。
加快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和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开放新高地。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推进川南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教育等全方位合作、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大通道,积极打造开放平台。落实投资促进“1+N”政策,办好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等活动。
加快推动具有内江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以实施“12345”现代农业提升行动等为重要路径,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家庭建设、人才建设、深化改革、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十二件事”,在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中贡献内江力量等。
加快推进沱江流域(内江段)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整改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加大岸线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建立沱江流域沿线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动机制。
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乐山市委书记 彭琳
乐山突出“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第一,重构产业版图,走质量变革的转型之路。乐山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学规划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坚持旅游主导,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全力做好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力争到202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狠抓工业转型,坚持把产业强市作为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加快农业提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等重点任务,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第二,释放发展活力,走效率变革的市场之路。乐山推进简政放权,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力争将乐山打造成为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市(州)。做活市场主体,坚持把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作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之举,实施大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加强市场监管,坚持维护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秩序,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中心”,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服务水平,建立起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同监管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第三,筑强战略支撑,走动力变革的创新之路。充分发挥乐山国家高新区“金字招牌”集聚效应,全方位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再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壮大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嘉州英才工程”“科技创新创业顶尖团队引进计划”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全力打造以科研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素质人才“三支队伍”。激活创新业态,积极适应“互联网+”新趋势,依托互联网、智能技术和乐山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围绕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破解五道难题推动川北大城崛起
南充市委书记 宋朝华
南充作为“一干多支”中的重要一支,着力破解五道难题,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南充力量。
破解发展动能不足的难题,激发大城崛起强大活力。要实现省委提出的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首先要从激活发展动能着手,强化发展主引擎。南充消费升级还有待时日,要以投资为主驱动,项目为总抓手,集中力量实施涉及长远战略、关乎民生改善的“100件大事”,确保90%项目在本届内完成。项目攻坚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南充优化政府平台“融资”,围绕“五大板块重大工程项目”,大力推行PPP、BOT等模式。
破解开放水平不高的难题,拓展大城崛起广阔空间。以“大招商”带动大开放,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以“大平台”推动大开放,扭住重大活动促开放,扭住重点园区促集聚,扭住重要口岸促流通;以“大通道”联动大开放,推动南充北上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在铁路方面、公路方面、航空方面、水运方面共同发力。
破解经济实力不强的难题,奠定大城崛起坚实基础。坚定不移做大经济总量,聚焦“成渝第二城”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力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区域,力争2025年突破3500亿元,率先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持之以恒做强产业支撑,全面重塑产业经济版图。不遗余力做优发展质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破解协调发展不够的难题,构建大城崛起崭新格局。着眼强化辐射带动,建好中心城市。着眼夯实底部支撑,做强县域经济。着眼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破解干事作风不实的难题,弘扬大城崛起良好风尚。突出反向约束不出事,坚持高标划界,坚决做到有案必查等,坚持高效监督;突出正向激励想干事,出台正向激励“30条措施”,让实绩突出的有奔头;突出容错纠错敢干事,健全大胆容错的工作机制,对干部反映问题及时查清事实、澄清是非、作出结论,对造谣中伤、散布谣言、恶意炒作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构筑全省“一干多支”的“宜宾强支”
宜宾市委书记 刘中伯
宜宾市进一步深刻审视市情、把握发展大势、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广泛共识: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构筑全省“一干多支”的“宜宾强支”。
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成长江生态第一城,加快推进长江生态修复保护示范带、经济协同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实施蓝天保卫等“八大战役”,加快推进宜长兴“百里翠竹示范带”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发挥宜宾作为川南和川滇黔结合部3省8市领头羊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扣省委对川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培育壮大智能终端、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五粮液等传统产业,加快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金融中心、数字经济中心和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
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吸纳能力。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抢抓省委支持宜宾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这一重大机遇,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吸纳能力,带动川南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加强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宜宾作为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唯一列入全国50个高铁枢纽的地级市优势,大力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加快形成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
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成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推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互动并进。持续用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开放倒逼改革,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在临港开发区建设国别产业园区、飞地园区,规划建设四川—东盟国际合作示范先行区,加快建成国家综合保税区、空港口岸、水运口岸等。
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
广安市委书记 李建勤
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广安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在经济、交通发展上存在短板,但也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机遇。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小平故里和紧邻重庆的“两个优势”,以“抓项目、抓政策、抓资金”“三个抓手”推动发展,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努力将省委对广安发展的战略定位变成美好现实。
以四个“加快建设”为突破重点。通过全面推进与重庆一体化发展,探索出内陆城市跨区域开放合作的新模式;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开发和保护新格局;建成广安龙安柚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邓小平故里和华蓥山两大红色旅游品牌,实现红色绿色融合发展等方式,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实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和“美丽广安·宜居乡村”“两大工程”。要优化市域空间结构、高水平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提升对外形象;要围绕“农业强”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围绕“农村美”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围绕“农民富”拓宽助农增收渠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以工强市”,优化调整工业结构,突出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3个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轻工服装4个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坚持“以商兴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更要抓住新一轮开发开放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夯实产业发展的交通基础。大力推进“西安经达州、广安至重庆”高铁等铁路前期工作,争取规划建设重庆至广安轨道交通。加快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打造“一环两横五纵”高速互通路网。加快跨区域快速通道规划建设,畅通嘉陵江、渠江水运通道,提升航道等级和航线服务水平。
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
达州市委书记 包惠
根据省委对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明确定位,达州将总体目标由原来的“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为“同步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将两个定位中原来的建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调整为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将“五项重点工程”中的“中国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调整为“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目标已定,达州需要在以下方面着重推进质量再提升。
聚力发展“6+3”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全力做好天然气、锂钾两个“万亿级”资源开发,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建筑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高质量开放,构建“五向综合运输大通道”,东、西向依托成南达高铁连接成都平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南、北向依托西达渝高铁连接重庆、昆明和京津冀地区,西北向依托达广城际快铁经兰州接入蓉欧国际快铁,构建起通达东西、畅通南北新格局,形成“多维拓展、全面开放”新态势。
聚力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重点构建“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市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对接成渝西、引领川东北、辐射结合部为基本发展方向,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理顺市、区关系,推动通川区、达川区和经开区一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支撑城市发展稳定;支持5个县(市)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联动、竞相跨越。
聚力建设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抓好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八大战役”,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聚力办好急难愁盼民生实事,大力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好精神文化引领和社会治理。
达州把活动作为作风再检阅的实践工程,坚持抓“关键少数”带“绝大多数”,抓能力提升促发展提升,抓环境优化促生态优化,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后发振兴
巴中市委书记 罗增斌
巴中作为贫困地区、后发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及国家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肩负着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
牢牢把握巴中加快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要筑牢污染防治体系,守住绿色发展底线;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发挥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加快建成秦巴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物医药基地,加快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突破发展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要统筹城乡建设体系,共建绿色发展家园;要涵养生态文化体系,汇聚绿色发展合力,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要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成效激励的生态制度体系,探索地方立法,强化制度执行。
强化政策支撑,着力构建加快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共同打造区域性差异化拳头产品。要健全差异考核机制,绿色经济、资源消耗、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损害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将绿色发展作为考核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东西部之间、省域之间、市域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彰显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要探索市场运作机制,支持社会资本通过PPP、股权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试点示范机制,支持贫困地区积极开展国家公园、共建“飞地园区”、绿色企业上市、地方金融机构和产业基金设立等绿色发展示范试点,鼓励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为后发地区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