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非遗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四川各地方展馆持续大放异彩,今天记者来到了巴中馆一探究竟。该馆位于博览园的西城事广场左侧,整个展馆的布局颇具川东北特色。巴中展馆主要分为非遗文化展演、成果展览、项目展推、技艺展览、产品展销、视频介绍6个展区。非遗文化展演和技艺展览对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余名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泥塑、剪纸、竹编等技艺;产品展销对江口醇酿造技艺、驷马豆瓣生产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
巴中展馆。石秀 摄
据了解,此次非遗文化节巴中馆的展览主题为“传承巴山记忆,弘扬巴人技艺”,共27个非遗项目参展,120余人参加展演。巴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涂虹,市政府副市长温奇志率巴中代表团参加。其中,《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等代表性节目的精彩演出引发聚集效应。在展馆中的李氏竹编、剪纸、根雕、叶脉画等非遗技艺,长赤麻饼、周记蔬菜汁豆干等传统技艺小吃,川剧《挂印知县》、曲剧《望红台》等一系列项目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
传承人李亚雪正在剪纸。张林 摄
在展馆现场省级传承人李亚雪,从5岁左右开始学习剪纸,从最初单纯的剪着玩,到越来越喜欢,剪纸在她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渐渐的她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剪纸水平,于是萌发了四处学艺的念头。除了作品创作以外,李亚雪还自费学习了国画、根雕、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知识,但仍然还保留着原有的传统剪纸手法。到现在一直坚持剪纸,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从事剪纸工作。通过采用雕、刻、镂等技法,她还创作出一大批如《银耳姑娘》《巴山新农村》《诺水河》《送郎当红军》等构图自然、灵活生动的艺术作品,并赢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通江诺水河。张林 摄
“诺水河这幅作品里有20种颜色。”李亚雪告诉记者,《通江诺水河》从设计到成品的制作,共用了2个月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她还表示,精美的套色剪纸作品看着很立体,很像一幅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特别适合用于现代家装。
巴中展馆产品展示区。石秀 摄
与传统的常规剪纸相比,套色剪纸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常规剪纸就是画个模子然后就可以剪了,套色剪纸就多一些步骤。”李亚雪称,套色剪纸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要将宣纸打湿,然后再将其阴干,其次对其进行剪纸,最后后才开始上色。通常情况下,制作套色剪纸作品更耗时。
在谈到传统的剪纸理解,她认为首先要传承,再就是教学,目前还担任了巴中地区部分从小学到大学剪纸授课,且都是免费授课。现在专职从事剪纸创作后,家人也都从事专职剪纸工作,到目前为止所教授过的学生超千余人,目前已有50—60人专职从事剪纸工作。
在后面讲到通江剪纸与其他地方剪纸有什么不一样时,李亚雪介绍到,以前南北剪纸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南方的剪纸讲究的是细腻,北方剪纸突出的更加的粗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南北剪纸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学习,差异也越来越小。
据悉,李亚雪除了剪纸工作以外,还创办了四川亮雪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拥有员工几十余人,且残疾人和下岗女工占到80%,也解决了当地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得以保障。
总经理李皓迪给客户介绍公司情况。张林 摄
现在公司还承接一些包装设计等方面的业务。执行总经理李皓迪谈到公司的发展时讲到,公司正在着手打造将剪纸艺术和包包相结合,打造颇具特色的艺术饰品。在后期还将陆续推出剪纸艺术与服装、瓷器相结合打造出更多的艺术产品。
当谈起未来有什么打算时,李亚雪笑了笑说,“没啥其他打算,就努力剪纸呗,教好学生呗,把剪纸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继续传下去。”尽管已获得了多项荣誉,但李亚雪并不自满,而是继续专研自己的剪纸技艺。李亚雪常常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我做一行就要专一行嘛。”多年来,李亚雪一共剪了多少幅作品,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展馆大厅。石秀 摄
巴中展区还展示了皮雕技艺及地方曲艺。巴中皮雕是以皮革为原料的一种雕刻技艺,一般选择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牛皮进行雕刻。皮雕分牛皮加工、雕刻、上色、亮油等步凑完成。由叶脉画技艺制作的叶脉画是采摘野生阔叶,进行腐蚀干燥处理,制作成叶脉,通过传统绘画、描金、勾线等技法,历经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造完成。曲艺方面,巴中的曲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家辈出,传承谱系清晰,艺人众多。时至今日,巴中巴州区已成功创建为“中国曲艺之乡”。在现场,你可以看到莲厢舞动,可以找到春馆“说春”的种子,可以听到清音的婉转和琴书的悠扬。
棕编产品。石秀 摄
据悉,近年来,巴中在非遗保护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传承和发扬好非遗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更加注重将非遗产品多元化。(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