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国际非遗节”)中,四川21个市(州)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西城事展区集。川东北城市群,南充馆、巴中馆、广元馆、达州馆、广安馆整齐亮相,相应的非遗展品引来海内外游客的关注。
本届非遗节巴中馆展览的主题为“传承巴山记忆,弘扬巴人技艺”,主要分为非遗文化展演、成果展览、项目展推、技艺展览、产品展销、视频介绍6个展区。共27个非遗项目参展,120余人参加展演。其中,《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等代表性节目的精彩演出引发聚集效应。在展馆中的李氏竹编、剪纸、根雕、叶脉画等非遗技艺,长赤麻饼、周记蔬菜汁豆干等传统技艺小吃,川剧《挂印知县》、曲剧《望红台》等一系列项目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
巴中李氏竹编传承人李彬。石秀 摄
据悉,近年来,巴中在非遗保护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传承和发扬好非遗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更加注重把非遗产品进行多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把非遗传承好、发扬好,并做好宣传工作。
广元展示产品。石秀 摄
第六届非遗节上广元市共有4个非遗项目参展。其中,国家级项目白花石刻,省级项目七佛贡茶和木门醪糟,县级项目大巴山崖柏根雕,受到参观者的热情追捧。现场观众表示,在广元的非遗不仅有的看,还有吃有喝,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广元旺苍的“木门醪糟”是川北地方名特小吃,采用木门清甜泉水和优质糯米,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新技术精酿而成。2011年6月,“木门寺醪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评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该项目的传承人,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广安展馆确定以“广安遗韵”为主题,通过场馆设计、视频展示、实物展销、现场演出等方式,重点展示了广安非遗项目的整理挖掘和保护传承。
广安展馆。石秀 摄
在开幕式当天,这个展区内分别演绎了荷叶《秋江》、曲剧《瞎子算命》、灯戏《嫁妈》等节目。同时,还集中展示展销了顾县豆干、莲桥米粉等非遗产品,生动展示了广安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发展成果。
南充馆位于成都市非遗博览园“西城事”2号楼,面积约60平方米。南充馆的主题为“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本届非遗节南充馆的布置,以南充一直力推的嘉陵江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为主线。
南充李氏古琴传承人李军伟。张林 摄
记者在南充馆看到,顺庆面塑非遗传承人尹吉明现场制作的三国文化人物, 李氏古琴传承人李军伟现场演绎的天籁之音,仪陇剪纸传承人何小锵现场剪裁,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场参观。“这个三国人物造型很有特点,做得太生动了。”到馆参观的游客被顺庆面塑深深地吸引,《桃园结义》《单刀赴会》《陈寿写书》等场景通过尹吉明的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眼前。
南充素绉缎。石秀 摄
据介绍,目前南充拥有各级非遗项目400余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市级60多个、县级300多个,数量种类位居全省前茅。 在建设成渝第二城的进程中, 这些非遗项目无疑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自信,为讲好南充故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素材。
达州黄麻纸作品。石秀 摄
在达州馆,记者看到在展出期间,达州馆内热闹非凡。达州的
达州黄麻纸,开江非遗项目图片展的《拗棒》《薅秧歌》《巴山石工号子》《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和《水族闹春》,渠县的《刘氏竹编》《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等在本届国际非遗产节上亮相,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特别是视屏展播项目《拗棒》中“拗老爷”宏大的出行场面及滑稽表演,看得现场观众拍手称快。展销项目开江豆笋、开江杨板鸭的展柜前更是吸引不少顾客争相购买,不到半天功夫,游客就将产品一扫而光。
非遗节至今已持续第四天,前来逛展的市民热度依旧不减,尤其是在西城事展区的几个川东北几个展馆,前来咨询的客商和市民依旧络绎不绝。从川东北的几个展馆的总体来看,各个展馆所展出的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