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 王 珊 > 正文 more>>

王 珊

时间:2018-01-15 11:16:11 编辑:张林

用“爱”拯救艾滋病感染学员的灵魂
——记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科科长王珊
    
  王珊,女,汉族,36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简称女所)管理科科长。宝剑锋从磨砺出,十余年戒毒风雨,王珊同志用自己的辛勤、智慧、汗水和勇气演绎出一曲一线戒毒民警铿锵女儿行。



查看戒治大队视频监控运行情况
 
  用爱践行陪伴  让“艾”不再恐慌

  2009年初,由于管教形势的需要,艾感学员被集中收治管理,在这样一个“谈艾色变”的年代,王珊顾不得刚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中的孩子,主动请缨,踏入刚成立的艾滋病专管大队。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不能理解,甚至骂她“傻”,连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丈夫都阻止不了妻子从事这样一份高危工作。王珊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知道工作很危险,但是危险的工作更需要有人去做。自从有了孩子,我便更加敬畏这世界上每一个生命。艾感人员本身已十分绝望,如果再没有人愿意帮助她们、理解她们,给她们希望,那么她们很可能自己都会放弃自己,未来会给社会造成更多的麻烦。我多给一份关爱,社会就会多一份安稳,这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家。”靠着这份坚定,王珊最终说服了父母与丈夫,成为专管大队的第一批民警。

  从走进艾滋病专管大队的那天起,不停的洗手就成了王珊每天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孩子还小,担心她的衣服带病菌回家,家人还专门买了一台新的洗衣机单独清洗王珊的衣物,就连平时出门和朋友相聚,朋友都会打趣问她,今天出来有没有消毒。虽然她很清楚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但是年轻没有经验的她,面对的是四川整个系统的一块管理空白,未来如何管理她的心里并没有多少底。第一批艾感学员被分离出来的那天,整个所区上空都回响着各种各样的哭喊,王珊至今清楚的记得,很多学员哭晕过去,被拖到专管大队,醒来又继续哭。撞墙、绝食、满地打滚撒泼成了专管大队最常见到的情形,大队成立的第一个月,王珊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哪怕不值夜班在家里,她都会因为儿子的哼哼声马上从床上弹起,怀疑是不是学员出了事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他人对艾感人员的排斥,很令人揪心。”那时,艾滋专管大队和其他大队分时间、划区域安排就餐,通常不会在就餐时相遇。一次,由于带队民警没有把握好时间,大家一同出现在食堂操场上,其他学员纷纷恐慌避让,甚至当场叫嚣不跟艾滋病一同就餐,否则绝食。这件事给王珊带来很大影响,她知道很多艾感人员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抱有自杀的潜在思想。王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艾感学员走出心魔、面对生活?她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摸清手下所有艾感学员的个人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心理疏导。在家里,王珊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购买心理学书籍慢慢摸索,在单位,她一个一个询问记录,凭借女性独特的敏感,有针对性的“逐个击破”。不分昼夜的陪伴,终于让艾感学员的情绪稳定下来,开始直面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

  工作终于慢慢走上正轨,王珊又给自己找了一个“难题”:要让艾感学员更有尊严、更有活力的生活,她开始探索艾滋病学员的特色教育管理。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王珊探索出“冰凌花”生命教育活动,将冰凌花高洁的品性与HIV教育工作相融合,教导艾感学员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用行动“让艾滋病到我为止”。她在艾感学员中积极开展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真谛、生命美好的主题讨论,树立艾滋病感染学员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敬畏生命的思想。直到现在,王珊虽已调离专管大队,这朵盛放在凌冽寒风中的冰凌花却依旧绽放,成为艾滋专管大队的特色教育文化。



生产习艺劳动现场
 
  担负转型重任  挽救绝望灵魂

  《禁毒法》颁布以来,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异军突起,步入了转型期下的快车道,戒毒人民警察适应新时期司法体制改革发展要求,肩负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与时俱进担当起戒毒工作的主力军。2012年女所成立第一支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大队,王珊同志担任大队长。面对“强制隔离戒毒”这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她带领着全队民警积极探索强制隔离戒毒的办法。首先,规范制度。王珊每周与全队民警进行队务讨论,总结经验,建立戒毒流程图,使收治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制定强戒人员诊断评估量表和手册,从日常行为到心理测评,用数据说话,量化戒毒成效。其次,丰富教育。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文化扫盲、体能康复等教育矫治活动。随着收治的强戒人员不断增多,王珊发现她们普遍身体较差,必须让大家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她制定训练计划,自己担任“教官”带队训练,整顿纪律。每一个清晨与傍晚,女所的操场上总能见到她飒爽的英姿和一支整齐有力的队伍。

  15岁的少戒人员娜娜(化名)出生8个月便被母亲抛弃,父亲的不管不顾和私生子身份的芥蒂,让叛逆期的娜娜活在了自己塑造的卑微可怜的内心世界,辍学跟朋友厮混。“第一次亲眼看到他们吸毒,只觉得神奇,玩的很嗨,好像一口下去所有的烦恼都不见了。”好奇心驱使娜娜点燃了罪恶的第一口毒品,从此不能自拔。初入戒毒所,看着高墙铁网,娜娜再次陷入悲惨人生的自我设定中,王珊对这个15岁的女孩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次个别谈话后,王珊说:“与大多数强戒人员一样,她生活不幸、精神空虚,但她还是个孩子,不应该这样过一生。”接触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娜娜普通话不错,便特意安排她做活动主持让她重建信心,了解到她十分喜爱英语,便让曾是老师的同戒人员给她教授英语培养学习兴趣,安排她进入少戒育蕾九年义务教育补偿班,开展心理咨询,完成心理辅导.....一次次的贴心关怀渐渐温暖了花季少女悲戚的心。“我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在这里,王队给了我一个新家,她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大队长,更是一位慈爱的妈妈,我爱她。”



与戒毒人员谈话
 
  百尺竿头须进步  长路漫漫将求索

  2015年4月,为进一步整合强制隔离戒毒资源,女所进行全所整体搬迁。就在搬迁前一晚,所部根据管理需要紧急成立了一个新的戒毒大队——二大队,王珊临危受命,出任二大队大队长,肩负起整合新建大队、确保安全稳定的重任。新成立的大队,面临着民警协调配合需要磨合、对抽调的强戒人员不熟悉、强戒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言行异常人员增多、生产项目不稳定、提前解除政策力度加大、人心浮动等重重困难。高压的环境,没有让王珊同志退缩,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这是她对自己,也是对大队民警的工作要求。对强戒人员情况不熟悉?那就一个个谈,一份份档案看,多看,多问,多想。班子成员彼此不熟悉?那就严格落实三会制度,大家多碰头,多交流,多讨论。强戒人员人心浮动?挖源头,惩首恶,整风气,严纪律,严处遇,丰富辅助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团体咨询,打造“回家的路”特色教育。言行异常人员多?摸底排查,加强外调,明暗双包,分级预判,及时就医。在她雷厉风行的带领下,全体二大队民警拧成了一股绳,不埋怨,不抱怨,尽责履职,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心扑在大队建设上,大家群策群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队戒治风气整体好转,强戒人员集体观念加强,戒治氛围和谐,确保了场所的安全稳定。二大队也因表现优秀被评为2015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面对愈发严峻的禁毒形势,四川省加大了强制隔离戒毒的收治规模。2016年7月,王珊同志调任管理科科长,她不惧高压,带领管理科的同事们积极协调,多方配合,组织全所民警开展管理基础业务培训28次,不断增强民警适应能力。扩充临时学员宿舍、增加床位、地铺,做好应收尽收,扩容收治400余人次。组织召开执法审批会议办理提前、延期、变更213人次,联系各地公安畅通严重病残强戒人员出所通道。严格执行警戒比规定,圆满完成押解任务5次,安全离所就医152人次。针对地震、火灾、集体闹事开展全所性预案演练4次,大队级预案演练12次,着力提高民警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安全排查24次,消除安全隐患6处,力求隐患心中有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账,有效促进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王珊同志时刻铭记着“敬业守则、厚德奉献、坚韧乐观、自强争先”的女所精神,始终坚持做到以场所安全稳定为首要目标,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她和同事们的默默奉献中,一个又一个绝望的灵魂得以复苏,一个又一个社会隐患得以消除。雄鹰翱翔于蓝天,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本性的追求,她把自己对警察事业的热爱,化作工作中的锐意进取,用无私奉献奏响着戒毒事业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