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平方公里的青春印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5-08 10:56:00 编辑:吕纪元
2024年5月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南海深处面积仅有0.4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西沙卫星观测站的科技工作者们高扬青春旗帜、凝聚青春力量,以担当之躯勇挑重担,以务实态度拼搏进取,以奋进姿态披荆斩棘,圆满完成了嫦娥六号航天观测任务,将这片航天沃土深深烙上了“追梦、奋斗、圆梦”的青春印记。
追梦 铸就青春担当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梁家河,我也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西沙,在深海小岛中锻造属于我们的出彩人生。”登岛第一天,年仅22岁的杨仔霖便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和他一样,无数的西沙航天青年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座小岛,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2013年,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们,告别孕育成长的大山,带着全部“家当”,扬帆起航,征战小岛。“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这是这座小岛的真实写照。初上岛时,很多人不适应小岛高温闷热的环境,得了湿疹。晚上睡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户里,蚊虫肆虐,点上蚊香都不管用。尽管环境恶劣,但西沙航天青年们建设新家园的热情依旧高涨,工具坏了他们就地取材修一修,土地薄弱他们就用背包一袋一袋背着土上岛,硬是赶着工期完成了第一阶段建设任务。
岛上不仅“高盐高湿高盐雾”,还常有强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这对于精密的卫星观测设备是个不小的考验。2013年登岛之初,台风“蝴蝶”来势汹汹,小岛正好处于风暴前沿,狂风暴雨呼啸而来,岛上的树木纷纷倒伏、卷起,玻璃被砸的震天响,破漏的屋顶不停往下渗着水,眼看就要危及刚刚建好的主控机房。“尽全力保护设备!”接到命令的西沙航天人,似乎忘记了户外的狂风风雨,披着单薄的雨衣,提着一盏应急灯便急匆匆的朝机房跑去。检查进水情况、封堵屋内渗漏、应急检修设备……可台风实在太过凶猛,机房的大门一度要被摧毁,为了不让雨水倒灌,这群西沙航天青年用木箱挡住大门,用肉体抵住木箱,硬是撑了几个小时。一场大战过后,他们身上的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浑身都湿透了,回忆起来,他们只说了一句:“那些设备,是我们的全部。”
旗帜所向、急难险重、大战大考,就是西沙航天青年的战场。近年来,越来越多心怀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加入西沙卫星观测站这个大家庭,面对恶劣的海岛自然环境,他们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没有任何抱怨埋怨,无一例外地在小岛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奋斗 凝聚青春力量
一年有365天,西沙航天青年们平均有近200天的时间是默默扎根于这小岛上的。对于这群“95后”来讲,这些日子本应该去用于享受生活,讴歌青春,过着玫瑰色的时光,但他们却将这些日子献给了沉重的设备、繁细的操作、晦涩的资料、复杂的数据,于海天之间甘于平凡。而这一切,他们甘之如饴。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投身到建设这座小岛更值得让人去奉献一切了。
“别看这小小的珊瑚石精致可爱,它可是让我们吃过不小的苦头。”建岛初期,岛上一片荒芜,放眼望去周围全是珊瑚石,挖了六个坑,断了两把镐。树能活吗?根能扎吗?为了让椰树扎得住根,喝得了水,这群稚嫩的西沙航天青年每次上岛,都自觉带回一包家乡土:东北的黑土、陕北的黄土、四川的紫土、海南的红土……几年下来,经过四面八方“百家土”的滋养,椰树苗开始发芽、成长,慢慢地他们也在这座小岛上这扎了根。
设备安装初期,由于四面环海小岛四面环海,湿润的海风能够浸到岛上的每一个角落,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在烈日的炙烤下,蒸发后的水汽迅速留下盐分,撒得到处都是。在这样“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环境中,设备设施极易风化和锈蚀。在充分体验海岛的恶劣环境后,西沙航天青年们逐渐摸索出了“挡风、包裹、擦拭、刷漆”的设备维护法则。没有挡风墙,他们就自己动手砌,周维护变成日养护,每天擦拭设备,每周刷漆维护。时至今日,从大设备到小部件都看不到铁锈的踪影。
在这座小岛上,西沙航天青年们如烈火般燃烧着,在青春的舞步中跳跃前进。他们的努力不曾停歇,他们以有力的步伐踏上征程,追求着理想的光辉。他们时刻充满勇气和决心,凝聚奋斗力量,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奋力前行。
圆梦 谱写青春赞歌
一台电脑、一套桌椅、一张床铺是西沙航天青年在这座小岛上开启航天报国征程、勾画航天强国蓝图的奋斗起点。在这片新天地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讲述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用信仰与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亲可敬的英雄赞歌。
2014年初,随着各类型卫星观测设备安装测试完毕,全体西沙航天人喊出了“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震天口号。然而就在首次卫星观测任务的前夕,一台卫星观测设备遭遇不明信号干扰,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干扰,设备就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抓瞎”。关键时刻,10多名西沙航天青年技术骨干连续奋战20多天,排除水面轮船、渔船、手机电视信号塔等干扰源100多项后,终于锁定故障原因,成功完成首次卫星观测任务,填补了我国在南海深处卫星观测的空白,唱响了西沙航天人在南海疆域的“牧星之歌”。
2022年,台风“奥鹿”闯进了南海大门,按照既定计划,观测站要在凌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两次航天观测任务。由于极端恶劣天气影响加上任务转换时间短,航天青年们需要同时克服台风的恶劣干扰和长时间连续工作带来的疲惫感。向来在逆境中成长的西沙航天青年们,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们日以继夜地潜心学习,挑灯夜战、焚膏继晷,将10余项应急预案、3万多字的应急操作规程烂熟于心,按照功率“减半、减半、再减半”的操作要求,圆满完成第一次观测任务,并于15分钟后迅速完成任务状态转换执行第二次任务。最终,他们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圆满完成了两次观测任务,检验了设备的可靠性,极大提高了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能力。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十余年来,西沙航天青年们把荣光捧给祖国,让忠诚洒满星空。在西沙航天精神的感召指引下,他们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一条条优美的曲线、一次次的完美演绎,创造了奇迹,赢得了荣誉。
无数青春,扎根热土。未来,面对新挑战,西沙航天青年们勇立潮头、勇往直前,必将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扎根小岛、闪耀南海、筑梦九天。(赖玉峰 林先贵 刘常连 吕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