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少年回归自然

——2023首届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在汶川映秀镇举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1-15 10:47:05 编辑:戚译升 点击:

11月12日,2023首届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在汶川县映秀镇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四川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带着他们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等领域的思考上台分享、展开讨论。

大会开始前,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学校总校校长赵树丛,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汶川特别旅游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李建军,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科研教育处处长张黎明,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马巧玉为汶川自然学校总校揭牌。大会上,汶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强为汶川自然学校分校授牌。
周强在致辞中表示: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在自然课堂和生活实践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汶川县召开“2023首届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凝聚青少年的力量,共同探讨和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汶川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工作情况,中国网四川与到场专家、青少年们展开对话。
以资源、体验为路径,杜绝“自然缺失症”
“天人合一、大禹治水、桑基鱼塘……都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生态学博士高巧率先分享了他在自然教育工作中的思考,“在羌族中同样有释比文化这样注重敬畏自然、生态保护的哲学思想,‘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灾难’成为其中深刻的文化体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力度加大。但也清晰的意识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自然教育在此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巧呼吁,自然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让青少年们患上“自然缺失症”。汶川拥有丰富的生境资源,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更是唯一一个拥有狼、财、豹、雪豹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的大熊猫保护区。在他的观察中,只要将课堂搬进自然,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变得更加感兴趣,眼神中充满渴望。他总结道,在自然教育中应该以资源为路径,以体验为路径,充分释放青少年的天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
发挥青少年影响力,以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高巧的呼吁引发了其他专家学者的共鸣,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陈红卫副会长、复旦规划院生态环境分院自然教育战略中心的雍怡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科教系王丽丽老师接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陈红卫分析道:生物多样性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民众生态保护意识也逐年提高,其中青少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在这个时期建立起良好的生态观,主动的与自然保持和谐,再通过青少年去影响他们的家庭,通过家庭影响社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青少年未来也可能成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去学习和分享更多的相关知识,做到绿色出行、3R原则等。
“自然缺失症”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王丽丽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应该影响到教师,让教师带动青少年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当中来,到自然环境当中去体验、去探索、去真正的感知。这要求教师拥有相应的动机与素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挑战。而这方面,上海市“我的自然百宝箱”行动与湖南省的“你好,大自然——走进生物多样性的第二课堂”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雍怡则以“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她提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为公众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大熊猫为IP,能够吸引更多人了解国家公园,近距离来到国家公园中感受美好的山川河流与可爱的野生动物,聆听驻站科学家为大家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真切地感受生物多样性就在身边。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最科学、最权威、最生动的自然课堂。
自然教育融入日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23首届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也是青少年们的主场。
《古有千年蜀道翠云廊·今有万里绿道新天府——探索城市中绿道植物多样性》《小昆虫,大生态:保护我们的自然家园》《麓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入侵物种福寿螺清理》……青少年们分享的研究报告获得了在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会场内不断响起赞扬的掌声。
陈红卫表示:汶川县第一小学的自然教育工作令人惊喜,值得大大点赞。她在校园苗圃中看到了二年级同学做的关于“豌豆从种子到发芽再到结果”的研究,其中提到了阳光、空气、水与豌豆的关系,反映出这个二年级孩子已经建立了生态观,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场研究真正把自然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到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在专家眼中,孩子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孩子们的眼中,生物多样性大会则更显得生动。

“这样的活动非常有趣,提高了我们的认知,带我们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汶川县三江小学的黄小雅、苏沫榛同学在大会当天特地穿上了民族服饰,她们说:“除了老师们的讲解,我们还非常喜欢活动的表演环节。叔叔阿姨们结合羌族的传统文化,用舞蹈、走秀等形式展示了汶川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以后还想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汶川。”
高二学生黄雨荷,其母亲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加入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行列。她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一名生态学家的志向。“本届生物多样性大会不仅让我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给我带来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看到世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该怎么做,作为青少年该如何站在一个全球视域去看待这个问题……”黄雨荷说道,“感谢这段时间参与科研中遇到的磨难,让我了解到生态学研究的真面目,而克服阻碍后带来的成长更让我欣喜与满足。我将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与千千万万生态保护工作者一起继续探索与突破。”
陈红卫总结道,生物多样性的供给功能为每个人的生存提供食物、药物;雨林、湿地等地球之肺、地球之肾代表了生物多样性的调节功能;生态美学、生态旅游又是生物多样性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当下,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之一。因为自然教育需要融合多学科、跨学科知识进行现场教学,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但相信只要持续开展对专业人员、辅助人员、志愿者的培养,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书写中国答案。(张夏桐 王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