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在宜宾 | 指尖捏出的“非遗”!跟着央视镜头打卡宜宾面塑

来源:三江翠屏 时间:2023-09-01 14:23:00 编辑:张夏桐 点击:

一座城总有一种羁绊,会在岁月淘洗中愈发凝练,一种文化总有一种传承,虽历久而愈发焕新。

在宜宾市翠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面塑是宜宾街头造诣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2007年,宜宾面塑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面塑”的前世今生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宜宾面塑的来源众说纷纭,曾有学者考证,它缘起自诸葛亮南征时,“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遇泸水河作祟,于是诸葛亮将牛、羊、猪、狗之肉而包之以面,塑制作成人的首级,实行祭祀。这便是面塑雏形。故此,面塑艺人还供奉诸葛亮为此行祖师爷。
最初,宜宾面塑以瓜果、蔬菜为主题,以糯米粉、面粉为主料,植物色和糖精为辅料,制出的面塑既可看,又可食。
面塑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后来,宜宾面塑的主要价值由食用变为审美,其题材也不局限在瓜果蔬菜,而是开始描摹大千世界人间百态。
新派面塑艺术风格的创新,把面塑艺术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使面塑作品丰富多彩,并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手艺人的匠心魅力
艺术家们对这门中国独有的、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使它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憨态可掬的脸蛋,胖墩墩的身板,再配上萌一脸的标志性冰壳……
小小的七彩面团,经过揉、搓、拈、压、拍等系列动作后,面塑传承人赖维君手中的面团,摇身一变成为了体坛顶流“冰墩墩”,出现在众人面前,神形兼备,令人称奇。
赖维君制作的“冰墩墩”可谓神韵十足,相似程度非常高。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为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面塑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赖维君发挥自己“老本行”的优势,他对照“冰墩墩”形象仔细端详研究,制作过程中融合了面塑揉、搓、捏、刻的技艺,没过多久,一个惟妙惟肖的冰墩墩就做出来了。
“制作一个让自己满意的面塑,前期观察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就像我做了一套茶馆的人物,我就在茶馆里面待了一个星期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赖维君说自己制作一个面塑通常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往往观察却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制作好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需要一两个星期的时间。
一说到自己制作的面塑,他就仿佛停不下来,如今的赖维君身上还肩负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宾面塑”艺术第四代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他看来,自己的宿命就是要坚守这个工艺,并在未来创作出与宜宾文化相关的作品,通过这种艺术表现方式,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戎州大地的风采。
花草虫鸟惟妙惟肖,人物形象立体逼真,颜色搭配绚丽多彩,这就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塑,带给我们的美好视觉感受。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传统手艺的坚守者,宜宾面塑有足够多的理由被更多人所记住。毕竟,我们传承的文化,总该是多元而有内涵的……(三江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