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本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文的主旋律。被称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三苏父子,他们为文、为政、为人,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虽历经千年,仍历久弥新,在当今乃至世界仍然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弘扬和传承。
6月8日,由眉山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即将呈现,展览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轴,通过室内室外联动展示,为观众打造一个表现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艺术空间。
中国有三苏 家国情怀浸润古今
“家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的延伸,《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这个展览从人物入手,以苏轼父子的人生经历来展现三苏家风家教,以他们的心路历程去展现家国情怀,为今后策划此类展览开辟了新的视角,让后人可以从多维度去了解三苏父子。”
5月19日,在福建博物院召开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展人论坛上,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同时也是《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策展人之一的翟晓楠分享完自己的策展小记后,活动评委会专家北京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超英对该展览作出了如上评价。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而苏氏一门流传给后人的深厚家风和爱国热情,在凸显三苏父子家风家教启迪性灵和家国情怀浸润古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据翟晓楠介绍,自去年启动策展工作后,三苏祠通过深入研究《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宋史》等三苏父子相关的重要文献,充分利用宋代文学、史学、考古发现、眉山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文物等,将从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与地域、人生经历,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阐释三苏“裕人约己吾家世”的深厚家风,“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热情。
据悉,展览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宋代和眉州,以宋代重视文治、士大夫群体“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以及眉州文教昌盛、爱国尚义的乡风呈现三苏父子实践家国情怀的客观环境。第二部分为三苏家训、家风、家教,讲述三苏家族先辈对子孙后代道德、治学、生产、生活等方面激励与警诫,揭示眉山苏氏良好的家风是三苏父子“雄文直道”的力量之本,“笃行高志”的信念源泉,“锐于报国”的精神根基。第三部分为三苏的家国情怀,展示三苏父子不同的人生选择与行迹背后共同的积极用世的儒者风范,超越个人荣辱、穷达皆观照天下的人生观念,匡时济俗的淑世情怀,以及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第四部分将“家”和“国”融合升华为“家国”,再次突出展览主旨,引发观众思考,延伸展览余韵。
同时,展览透射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凸显三苏父子家风家教启迪性灵、家国情怀浸润古今的重要意义,从而有力地证明总书记提出的“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内容独特 沉浸体验寓乐寓教
“我们这次的展览与其他文博类展览相比,有三个‘新’,第一个新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展出;第二个新是全国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的展览,第三个新是全国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展览”。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是此次《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另一位重要策展人,据他介绍,展览从2022年8月开始启动筹备,经过9个多月的全力推进,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此次除了会展出三苏祠自有的文物,还将展出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11家博物馆借展的一批珍贵文物,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110余件(组)。
“这次展陈我们所选择的文物不单纯是以它的用途、艺术特色等出发,会更加注重文物背后的深层意义,这样更能从文物到文化,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目的。”
陈仲文说,本次展览展出文物类型多样,涵盖瓷器、陶器、金银铜器、字画、碑帖等众多文物门类,尽可能从多方位呈现三苏父子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展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祠堂,既有现代化的文物展厅,也有传统园林古建。本次展览还将现代艺术风格与三苏祠独有的传统古典园林相结合,建设室内室外联动展示馆,形成一千五百平现代化展厅和一百零六亩古典园林组合的全园式的展览,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到三苏父子的“家”,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同时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多媒体手段,打造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将三苏的传世成就与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展现给观众,激发观众观展兴趣,提升展览网红效应,实现裂变式传播。
家风正,子孙兴。如何让前来观展的人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什么是三苏家风家教,这也是三苏祠在筹备此次展览初期就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通过与展陈设计团队通力合作,此次展览还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开展分众化、特色化教育,上墙文字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展厅内部重要节点设置研学教育区域、展览结束设置反馈模块,多版本讲解词,体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教育质效。(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