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中医药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看四川中医药五年“成绩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3-22 16:09:02 编辑:戚译升 点击:
3月20日,第四届省十大名中医表彰暨全省中医药工作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四川中医药的发展成就。五年来,四川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
加强顶层设计,中医药发展体系持续健全
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政务目标考核。
相继印发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医保、科技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
省人大颁布实施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省政协主席领衔督办中医药重点提案。
市(州)党委政府“一把手”主抓中医药工作,省级各部门单位推进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深化综合改革,中医药发展活力全面释放
聚焦补短板、惠民生、建高地,实施中医药强省“十大行动”。
打造医教研产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大平台。
省中医药局机关增加内设机构3个。达州、宜宾独立设置市中医药管理局。巴中、攀枝花、广元、南充、广安等11个市设立中医药发展特色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纳入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四川中医药高专升为本科,中医药职业学院加快建设,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院校达36所,全省9个行业性人才计划新增了中医药人才专项,基层中医药高级职称类别实现单设。
获建3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7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4家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项目。首批建设省级区域成都、资阳两个制剂中心。
2021年,四川成功获批建设全国七个之一、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示范区建设被省委深改委评为“2022年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十件大事”。
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取得新成效
中医药服务更加均衡可及——现有中医医疗机构8433家、较2017年增长29.7%。市级中医院实现全覆盖,县级中医院覆盖率达98.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三级中医院数量五年翻一番,达到91所,居全国第一。2022年中医药诊疗量达1.67亿人次,较2017年增加2300余万人次。
中医药产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50万亩,综合产值1200亿元。培育省级中药材现代农(林)业园区14个,建成省星级中药材现代农业(林业)园区10个。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247户,营收581亿元。现有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48家。认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5家。
中医药文化传承交流广泛深入——在全国率先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整理出版《天回医简》。成立全国首个省非遗协会传统医药专委会。建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国家级基地3个、省级基地46个。组织全国首个中医药文物展、中医古籍展。建成中医药海外中心8个,向20多个国家、地区提供中医药抗疫帮助。建设国家中医药出口服务基地。
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见质见效
科技创新活力倍增——建成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43项。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25项中医药地方标准、29个省级中药(民族药)单项标准,川芎、姜黄2项国际标准获准立项。设立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首批安排30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研发大健康产品20个。
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全国率先培育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15人,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顶尖专家200余人,入选国家岐黄工程的中医临床、中药特色技术等传承骨干人才近200人。省名中医、技能工匠等高层次人才达2万人,较上一个五年增长56%。全省中医药从业人员近30万人。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修订发布11版防控指南。实行中西医双管同治,研发新冠系列中药制剂,中医药参与治疗率99%,总有效率90%以上。
中医医疗队大范围整建制接管成都、内江、马尔康等方舱医院,驰援湖北、支援新疆,独立接管重症病区。
充分发挥中医药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宣传推动、督导督查等作用,全省中医一盘棋,集中力量支援“动态清零”,紧急组织力量跨区支援各地中药预防“大锅汤”,3天内支援内江、遂宁两地就达60万袋。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第一时间发布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药方药储备和医疗救治机制,中药直接配送到家,发热门诊应开尽开,急诊重症床位倍增扩充,专家学者权威发声,各项工作快速向“保健康、防重症”上聚焦。(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