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8-15 16:35:32 编辑:张嘉钰 点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支特殊的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这支英雄的部队,在炮火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在建设中壮大,用35年的浴血奋战,为鲜艳的八一军旗增添了瑰丽的风采,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描绘出一幅永不褪色的辉煌画卷。
铁道兵部队诞生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为维护铁路交通秩序,保证铁路畅通,集中各地武装护路部队,并吸收地方铁路员工参加,建立了第一支铁道部队,称“护路军”。随着战区铁路抢修的需要,东北军区又在护路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后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程建设要求,充分发挥铁道部队在铁路建设中的突击作用,中央军委于1954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铁道兵领导机关。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作为一支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部队战时主要担负铁路保障任务,和平时期跟随国家经济建设需求进行变动,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朱德总司令称赞为“人民铁军”。
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担负起“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光荣使命,修复铁路8000多公里,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以及全国解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铁路史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铁道兵响应祖国的召唤,哪里需要哪里去,一顶帐篷,四海为家,成为一支名副其实“铁路建设突击队”,先后担负和参加了52条铁路干支线修建任务,为祖国锦绣山河“编织”起巨大的铁路网,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挺起了高大的脊梁!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35年光辉岁月里,铁道兵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崇山峻岭中,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缔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铁道兵精神,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以及许许多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扬。1978年7月5日,叶剑英元帅在庆祝铁道兵组建30周年大会上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一题词,是对铁道兵精神的高度凝练和生动概括。
铁道兵精神作为中国红化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舍生忘死、敢于牺牲为标志的革命精神。作为一支在战火中诞生、筑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从成立之时,铁道兵便以舍生忘死、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这种牺牲精神,早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年艰苦奋战的光辉战绩所印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集中大量飞机轰炸重要铁路干线,妄图通过所谓的“绞杀战”彻底摧毁铁路运输线,断绝我军前线供应。但英勇的铁道兵部队以钢铁般的性格、钢铁般的意志、钢铁般的力量,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钢铁大道,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构成了朝鲜战场上最为悲壮的身影。特别是在抢修百岭川大桥过程中,美军在短短76天时间,对大桥轰炸26次,投下炸弹约9000多吨,炸得河水改道,石山削矮。坚守此桥的铁道兵响亮喊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的战斗口号,坚持做到随炸随修、再炸再修,确保了志愿军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向前方,保证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仅2个月时间,全连就伤亡99人,只有40多人未受过伤,其中5月14日一夜就伤亡56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铁道兵部队秉持“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穿梭于西南群山中、战斗在巴山蜀水间、挥师入高原戈壁里,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祖国的先进铁路建设,成为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中伤亡比例最高的部队。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平均每公里大约有2名筑路者牺牲,沿线建有22座烈士陵园。这支善打硬仗、能打恶仗、敢打血仗的铁道兵队伍,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舍生忘死、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是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核心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是铁道兵精神最重要的外在特征,也是铁道兵精神的核心。
铁道兵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拼搏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物质奇缺、装备落后、技术低下等条件制约,想要在幅员辽阔、地质复杂、地貌多样的中国大地大规模修建铁路,其工程建设难度之大、任务之重、挑战之多可想而知。但铁道兵部队充分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畏艰难、日夜奋战,为国家新建了一条又一条钢铁大道。在修建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时,由于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全线需建设桥梁653座、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度433.7公里,约占线路总长的40%,沿线暗河、溶洞、断层、流沙、瓦斯、岩爆等一应俱全,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施工之艰巨,可谓前所未有。在这种环境恶劣、地质复杂的环境下,铁道兵用钢钎和铁锤,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缔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三是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为特征的探索精神。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是铁道兵精神的典型特征,也是铁道兵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法宝。
在修建鹰厦线过程中,铁道兵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勇闯穿山、移山、填海“三道难关”,创造了移山填海创奇迹。在“穿山”难关中,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带领工作组进入隧道,和干部战士一起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工效提高两倍多,提前118天贯通了这座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搬掉了第一只拦路虎。在“移山”难关中,铁道兵大胆采用定向爆破扬弃法,加大药量,移山填谷,创造了一炮炸掉3座山头的奇迹,节省劳力16万工天,缩短工期90天。在“填海”难关中,铁道兵创造了一列式拖带和快速抛石法,把近100万立方米的大石块抛入茫茫大海,建成了一条长5公里、宽19米的厦门海提。朱德总司令为厦门海堤建成挥毫写下“移山填海”四个大字,这是对铁道兵部队豪迈壮举的无上褒奖!
四是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底蕴的工匠精神。铁道兵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程技术兵种,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程任务,既是广大铁道兵战士艰苦奋斗的结果,更与铁道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在成昆铁路一线天石拱桥建设过程中,铁道兵部队高标准、严要求,从大渡河沿岸采集并加工花岗片麻岩拱石4930块,仅用55天时间,一举建成了全长54米的一线天石拱桥,创造了大跨度铁路石拱桥的世界新纪录,堪称铁道兵发扬工匠精神的典范。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铁道兵精神作为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孕育出的精神力量,它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融汇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凝聚起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新时代需要传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资源。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新伟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正因如此,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不懈用铁道兵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让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使其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丁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