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实施“生态立州”战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2-30 15:16:49 编辑:李肖 点击:
2023年12月29日,甘孜州政府新闻办召开“坚持生态立州战略纵深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详细通报了2023年甘孜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落实“放管服”改革环评服务工作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甘孜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甘孜突出精准治污,坚持稳中求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源头和过程管控,推动大气监督帮扶等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见效,PM2.5平均浓度全年稳定在7.5微克/立方米以内,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德格、丹巴、甘孜、巴塘、道孚、得荣6县综合指数排名进入全省前10位,累计66县次进入全省前10位。
聚焦环境治理改善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23年,甘孜始终坚持“以时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甘孜州2023-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行动综合实施方案》,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工作,推动落实施工工地“六必须、六不准、六个百分百”扬尘防控措施,实行精准化监测,全州68个重点建设项目安装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监测设备,实现在线监测管理:着力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路检路查柴油货车1495台;登记编码非道路移动机械1188台,抽测非道路移动机械128台;更新全州汽修、加油站、水泥制品制造、房屋建筑、其他工业企业等306家涉气企业、11个州级部门面源清单。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甘孜州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三水共治”转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印发并全面落实《甘孜州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甘孜州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甘孜州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甘孜州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甘孜州重点流域水质巩固提升工作方案》《甘孜州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等文件。截至目前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为98.06%;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圆满完成。今年全州流域水质优质率持续保持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2023年,甘孜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多措并举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甘孜藏族自治州土壤污染分区管控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甘孜州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17个方案措施,制定重金属年度减排目标,共计减排重金属198.67155kg,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完成6个县(市)39个历史遗留矿区的排查整治,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十四五”目标任务的92%以上,实现了年度任务的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聚焦环评审批优服务 提质增效促发展
创新服务按下“加速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立领导挂帅、系统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印发《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程序规定(试行)》等,组建项目环评“加工厂”,分型分类细化“流程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指导明确环评管理类别、编制重点难点。依法优化简化审批流程,稻城亚丁村保护修复、海螺沟灾后重建项目充分运用“打捆”政策,有效降低前期成本、加速项目落地。
兑现服务送去“及时雨”。全力服务全州经济发展大局,提供在线实时服务、实地延时服务、靶向跟踪服务。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及重点企业,与州重建委办公室、交通、发改、林草等部门协同办公,收集国、省、州、县重点项目262个,掌握项目储备、开工计划及要件进展,实行专人专班调度进展,指导服务项目环评推进,实现建设单位“不跑路”,审批部门“去服务”。
靶向服务开出“体检单”。围绕“9.5”泸定地震灾后重建、稻城亚丁保护恢复、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牦牛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实施主动介入、提醒提示、专家帮扶、部门会商、预审服务等机制,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探索“坐诊”与“巡诊”相结合,为地方政府、企业、项目把脉问诊、开方治病,协调省级专家83次,发送服务保障函232个,解决前端疑难问题1094个。
提质服务助力“开门红”。依法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发挥环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用,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落实“环评服务管家岗”26任,鼓励同一责任主体、同一行政区域、同一建设类型的报告表类项目打捆审批,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极速”通道,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审批,全州环评审批提速达60%。稻城亚丁村保护修复、海螺沟灾后重建项目有效降低前期成本、加速项目落地。
2023年,甘孜州始终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余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