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绵阳发展"加速度"!绵阳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来源:绵阳日报社 时间:2022-07-27 11:17:59 编辑:田恒铭 点击:
7月19日,绵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22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其中有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3%。
亮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绵阳开放型经济活力四射,营商环境越来越有吸引力,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绵阳城市一角绵报融媒记者蒲滔/摄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是第一评价。今年以来,绵阳以市场主体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市场主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目标,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形成问题解决机制,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更好服务更优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每一次坦诚热情的答复,每一次高效务实的行动,让反映问题的企业代表感受到绵阳真抓实干的态度和作风。
“之前提出希望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吸引客流,市商务局就对百盛富临大都会店外广场改造提升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百盛集团四川区总经理吴蕾说,百盛3家门店共核销消费券1.27万余张,核销金额80.6万元,拉动直接交易金额453.1万元,扩大企业销售。
面对面听心声
实打实为企纾困解难
“讲最想讲的话,说最困难的事,提最迫切的需求。”5月6日,在全市企业工作座谈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对面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市级部门负责人现场领任务,实打实解决问题。
现场,四川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负责人提出问题:快递三轮车称重与上牌位置较远,上牌流程复杂,要在各单位间“跑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立即“接招”,随即开通专门通道,组织物流快递企业车辆统一到交警部门进行备案。如今,共备案物流快递企业配送车辆559台,备案率达100%。
全市企业工作座谈会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常态化、近距离、全公开为原则,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分专题策划实施8场‘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旨在解决在绵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市政务服务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像这样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的座谈会将成为常态。”
“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涉法涉诉专场资料图
如何了解企业困难?又如何帮助企业化解困难?绵阳在实践中探索,以召开专题座谈会为切入点,形成一套问题解决机制——
会前,线上线下公开征集诉求。绵阳通过“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i绵阳”APP以及企业服务窗口等渠道,由新闻媒体发布通告,公开征集诉求、意见和建议,“一对一”对接企业梳理困难。
会中,牵头市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直接回应企业诉求。对简单的问题即知即办,座谈会直接答复解决;对需进一步调查了解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对暂时无法办理的问题,耐心解释沟通。
会后,建立台账跟踪办理。市政务服务监管局会同专题座谈会承办单位,根据企业诉求内容、性质等进行分类,形成办理工作台账,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及时办理,并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跟踪了解办理情况,未按要求办理的将发督办函督促加快办理。
全市企业工作座谈会、涉法涉诉(法院专场)、涉法涉诉(检察公安司法专场)、企业用地及财产登记、住建行业发展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截至目前,市级层面已组织召开5场“面对面”座谈会,累计邀请企业150家,收集问题建议332个,已解决141个。各县(市、区)、园区、市级部门相继召开座谈会92场,累计邀请企业1109家,收集问题建议832个,已解决558个。
打出“36计组合拳”
为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因为不了解相关政策规定而触碰“红线”的问题。如何营造更优质宽松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家可以直接说问题提意见,我们也不回避,能现场回复的就当场答复,不能现场办理的,我们就确定承办人员,限时办理、及时反馈。”前不久,在持续4个小时的涉法涉诉专题座谈会上,企业代表争抢话筒发声,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庭)长、执行局局长以及7个基层法院院长都领了“任务”。
“感谢市中院帮我们解决难题,给我们企业挽救重生的机会。”绵阳市凌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素芳说,因投资遇挫,导致公司用作担保抵押的工业用地及相应厂房面临被司法处置。如果工业用地及相应厂房被强制拍卖,将造成公司停产停业,希望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分期偿还债务。
接到反映后,市中院执行局在案涉土地及厂房已被司法拍卖成交的情况下,及时到该企业调研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纳税、社保缴纳情况后,多次组织被执行人凌峰公司与申请执行人、竞买人沟通协调,征得三方同意后撤销了司法拍卖,最终促成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分期履行债务的执行和解协议。
为守护企业高质量发展,绵阳政法系统打出“36计组合拳”。7月初,《绵阳市政法系统优化营商环境36条措施》出台,聚焦政法公共服务、打击涉企侵权犯罪、维护涉企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提升企业法治服务、健全挂联机制、健全联合会商8个方面,对全市政法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出规范。
加强企业权益保护,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我市率先在涪城区人民法院试点开展与公司有关的纠纷繁简分流工作,对小额诉讼的与公司有关的纠纷案件推行诉前调解分流,助力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推行“企业办事不出园”
为企服务提升获得感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
“现在就是方便,不用走出园区就能办理。”惠科显示模组项目工作人员瞿倩将办理厂房施工许可证的相关资料,放心交到临港经济发展区(东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手中,“以前办理施工许可证要到区住建部门,自从涪城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后,很多事都可以帮忙代办,企业就不用来回跑。这次办理施工许可证,工作人员还上门取件,服务很周到。”
产业园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服务企业的最前线。当前,积极探索“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已成为绵阳各地各园区的方向。
不久前,涪城区在全市率先研究出台《“企业办事不出园”行动计划》,提出在园区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提供“随叫随到”的“上门办”服务,中心审批服务过程中遇到难题可发出“呼叫”,区级部门半小时内“报到”,协助处理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赋权,实现“企业有需求、窗口接得住”。
践行“一线工作法”,为企服务,探索出更多行动。7月6日,我市举行政务服务“市区联办”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政务服务中心分别与科技城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签订《政务服务“市区联办”合作协议》,开展政务服务“市区联办”合作试点。
根据协议,双方通过实施“窗口互设、人员互派,业务互通、能力互赋,力量互补、资源互享”,助推“园区事园区办”“全城通办”,企业和群众可就近在园区政务服务中心申办市级政务服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也可申办园区政务服务,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事。
透过数据看政务服务提升成效。出台《绵阳市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的通知》,梳理28条流程再造具体举措。目前,市卫健委等11个部门462个事项已优化提升,新增45个政务服务事项进“一门”“一窗”,累计精减申请材料1119份,精减审批环节523个,缩减承诺时限44个工作日。
(绵报融媒记者黄小芹/文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