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意思大概是:大部分农作物要早在芒种时节播种完毕,芒种后种植将大大降低农作物产量。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历年来春灌形式整体向好,但仍有部分尾水灌区因供水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完成种植。2021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挂牌成立后,标志着一体化改革正式开始,全灌区水资源由都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优化方案、精准配置,告别以往各灌区各管各的局面。那么,改革后的首个春灌总体形势如何呢?日前,中国网四川深入四川部分春灌现场,了解当前正紧锣密鼓开展春灌春耕的具体情况。
春灌工作推进井然有序
据了解,2022年四川计划栽插水稻2817.14万亩,相比去年增加14.73万亩,其中:水利工程保栽2091.89万亩,占计划的74.26%;冬囤水田保栽405.42万亩,占计划的14.39%;降雨保栽319.83万亩,占计划的11.35%。
正在进行水稻旱直播作业
四川天府新区籍田街道位于东风渠尾水丘陵片区,每年春灌上游来水量较少,仅能满足部分农户需求。受客观条件影响,四川天府新区籍田街道自勤农机合作社采用水稻旱直播技术,将水稻种子直接进行机械直播,省去育秧、插秧环节。“采用水稻旱直播技术一是降低用水量,二是可以节约人工成本。”该合作社负责人胡郊文介绍称,目前一亩地用水量不到之前一半,同时成熟期比之前少20天左右,以错开春灌用水高峰期,“现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人,而且平均每亩的用水量也节省到约250立方米。”
与四川天府新区籍田街道相似的还有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中江县作为典型的丘陵灌区,因灌面较大、春灌用水耗时长,春灌工作受主干渠来水影响大。今年,灌区群众普遍感受到了变化—“人民渠不断流了”。
为解决中江县“希望人民渠不断流,能提前栽秧”的诉求,都发中心与中江县人民政府共同制定《关于中江县提前关秧门稳粮增收的联合保障方案》,通过设立联络组与服务队,按责任分工对输水路线、输水量、输水时段等春灌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细化,同时成立用水工作领导小组,并分片区组建3支春灌用水服务队,统筹灌区水资源调度。
据悉,目前上游来水还保持在10个流量以上,可以充分保障人民渠二处灌区大春作物的栽种。截止24日,中江县完成泡田80%、栽秧60%,较去年同期泡田进度48%、栽秧进度26%提高30多个百分点,完全有能力完成联保方案中芒种前完成栽秧,实现提前7天“关秧门”和粮食亩增70斤的目标“双7”目标任务。
截至5月20日,都江堰灌区已完成栽秧泡田376.61万亩,完成计划的63.8%;完成栽秧313.81万亩,完成计划的53.1%。目前,都江堰灌区蓄水量约11.6亿立方米,较常年总体偏好,正全力组织水量向丘陵灌区补蓄,用水秩序良好。
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
近年来,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日益短缺,季节性缺水严重。
为保证灌区的有序用水,助力粮食安全,都发中心坚持“节水优先”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灌区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除水稻旱直播栽培外,都发中心还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和林稻海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
5月26日,走进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和林稻海工厂化育秧示范点,只见这里已经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长约10厘米的秧苗整整齐齐排列在稻田中,风吹过时,立刻扬起阵阵的波浪。
和林稻海工厂化育秧
“过去,村民们都是各自在田里自主育秧。”万春镇和林村党委书记黄秀介绍称,和林村水渠水总量相对较够,但育秧田比较分散,育秧时如何调配就成了大问题,保障一个点位用水,就可能造成另外一个地方短缺,“每到育秧的时节,就会出现功能性缺水。”
“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技术,有利于减少供水导致的耗水量和输水损失,从而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同时有效提高育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成都市温江区开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鲜开志如是说。
而在崇州十万亩良田示范基地,依托智能化节水灌溉,让今年基地用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00万立方米以上。据悉,智能化节水灌溉工程包括水利工程(首部枢纽工程、输水管网工程、田间系统工程)和智能化监控平台(前端监控系统、智能化控制中心),可将收集到的农作物生长和气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并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和控制,提高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水平,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物的生长环境及生长规律,更精确、及时地控制灌溉。
据悉,通过智能化设备可实时监控田地的需水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自动灌溉或停止输水,设备还可实现数据无线传输,即使职业经理人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对田间实行控制管理。(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