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脱贫攻坚路 雪域高原上的成都助力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2-07-29 09:46:58编辑:张可芯

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打造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崩科旅游酒店项目

产业扶贫让高原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深入大凉山腹地,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从大小凉山彝区到高原涉藏地区,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集中连片特困到插花式贫困,四川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举全省之力打赢了一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
发挥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从2012年开始,成都担负起了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19个深度贫困县的重大政治责任。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3%倾力支援,数千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帮扶责任人告别繁华舒适的成都平原,挺进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与当地群众一起拼、一起苦、一起赢,最终如期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让1479个贫困村19.63万贫困人口走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2012年开始
■成都对口帮扶甘孜、阿坝的20个区(市)县共575个部门、247个乡镇(街道)、479所学校、174家医院、70个社会组织与当地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交往交流长效机制
■每个区(市)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3%倾力支援;截至2021年9月,累计向受援县(市)拨付各类财政援助资金20.91亿元,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2.6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594个
■对口支援的阿坝州、甘孜州19个深度贫困县如期全部实现脱贫摘帽,1479个贫困村退出,19.6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我们家试种了12亩,今年就有收成了,今后每年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今年7月,甘孜州得荣县曲雅贡乡成都青羊区对口支援的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内,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棚架。23岁的拉姆旺杰一边测试着糖度,一边憧憬着人生中第一笔产业收入。
每年收入近10万元,放在4年前,拉姆旺杰想都不敢想,“那时地里种了青稞种了小麦,一家人忙到头,只能填饱肚子。”
和拉姆旺杰一样,命运得到改变的,是四川阿坝州、甘孜州雪域高原曾经深陷贫困的广大群众;推动转变的,是时代巨轮下党中央“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四川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以及成都市扛起“主干”责任的使命担当。
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生意好得很哦!现在是暑假旅游旺季,房价比平时翻了两倍。”“你要回来看看不?我们给你留最好的位置。”……看着手机里朋友圈晒出宗塔草原美景的图片,听着电话另一头宗塔乡拉恰玛村传来的“捷报”,时任锦江区第五批对口支援炉霍领队、挂职炉霍县委副书记蹇一平的笑容从嘴角爬到了腮边。
挂掉电话,蹇一平的思绪飘回到了远方的宗塔草原,“美得让人心醉”的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痛”——距离炉霍县城50公里左右的宗塔,是一个深度贫困乡,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地理位置偏远,没有什么产业,全乡4个贫困村,189户720余人,大多数都以放牧为生,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0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们发现,生态就是炉霍最大的优势,奔着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风光而来的游客蜂拥而至,但大家拍张照吃顿饭就走了。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呢?”蹇一平回忆起当年的帮扶思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提出,为我们的精准扶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为宗塔乡筹集了一笔30万元的扶贫资金,希望在宗塔草原上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可是,首次征求意向绝大多数人都不支持。”回想起首次开会的一幕幕,蹇一平至今历历在目。“有的群众直接起身走人,连规划都懒得听。”
语言沟通有些障碍,思维依然较为封闭……会后,蹇一平和队员们一起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不能轻言放弃。”他们决定挨家挨户走访。
“30万元直接分到大家手中,这样不是最直接的吗?”冷眼看着登门拜访的对口支援干部,村民根尼冷冷地说道。“30万元分出去只受益一次,把产业长久留在宗塔乡才有长期收入来源。”“说得轻松,房子修好,搞不起来怎么办?”根尼便将对口支援干部“请”了出去。
从炉霍县城到根尼家所在的拉恰玛村有68公里车程,蹇一平和对口支援干部亲自上门,“不仅有分红收益,以后大家都是股东,还是员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样每月都能增加收入。”听完蹇一平细细算账,被他的执着打动的根尼终于开口:“那就拜托你们一定要把度假村做起来。”
随即,锦江区启动实施了七色花海——宗塔草原崩科旅游酒店项目。7座白色的球形星空帐篷散落在草原上,附近还新建起10多个传统藏式风格的草原小木屋。在星空帐篷和小木屋的带动下,宗塔乡草原深度游吸引了来自广州、哈尔滨、成都等地的游客。2018年,宗塔乡实现旅游纯收入18万元。2019年,随着星空帐篷等项目的建成投用,这一数字突破了30万元。如今,通过旅游集体经济分红和卖农特产品等自营项目,全乡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了5000元。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真正起到拔穷根的作用。
10年漫漫帮扶路,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柑橘大县蒲江县发现对口支援的泸定县也具备柑橘种植的自然条件,当即将蒲江知名的“公式公式柑”引入泸定,建立现代化产业园区,助力泸定打造出自己的柑橘品牌;大邑对口支援工作队以自己为纽带,架起了大邑与松潘之间人才交流的桥梁,积极搭建“引进来”和“送出去”双向人才帮扶平台,以教育卫生和经济建设类人才为重点,先后派遣各方面帮扶干部人才176人……
尽锐出战,攻坚深度贫困
壁立千仞,江风呼啸。泸定县得妥镇紫雅场村的悬崖边,“挂”着一片青翠的茶园。
“今年的茶叶卖到1000多元/公斤了!”接到村民王美蓉的电话,蒲江县成佳茶乡的茶专家钟涛格外欣慰。作为蒲江县对口支援泸定第五批工作队成员,他曾经在悬崖上住了两年,帮助村民“攻”下高山有机茶从种植到加工的硬骨头,让紫雅场村的茶叶“香”出了茶马古道。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吹响了“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总攻的号角。“采取有力举措,付出超常努力,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凡当年安排扶贫项目或重点民生工程的贫困村要全部安排驻村工作组”……在四川省委“尽锐出战”的号召下,钟涛毅然奔赴泸定,成了紫雅场村的驻村队员。
第一次到紫雅场村,钟涛便体会到“深度贫困”的“下马威”:恰逢塌方,本就狭窄的山路中断了,村支书骑着摩托接他上山,车轮在悬崖边上直打滑。钟涛两只手死死抓着村支书,下车才发现,对方肩膀竟被抓出了青紫的淤血!“我当时就想,种茶是个需要标准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这里条件这么差,要不就算了?”
“退堂鼓”只敲了一晚上,第二天,钟涛便上山搜寻合适的种植地、回蒲江请技术人员、联系免费茶苗、为村民整理技术要点手册……很快,蒲江成佳镇同心茶叶合作社赠送的6万株福鼎大白茶苗送来了。不巧的是,当天山路又断了,可他还是兴冲冲地顶着烈日来回走了十几趟,用背篼把茶苗背上了山。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钟涛拧着一股劲,培训没人来就自己上门去教;农户不会加工就自己带头搞。3年的时间,800亩茶园建起来了,加工厂有了,品牌也注册了,每亩帮助农户增收了3000元左右。
“是啊,幸亏没放弃,现在我们路修好了,加工厂也建好了,今年我们还准备参加四川省茶博会,争取拿个金奖回来!”电话那头,王美蓉越说越兴奋,当年年轻的驻村干部,和对茶叶什么都不懂的贫困村妇女,竟已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10年鏖战,沧海桑田,蜕变的不只是紫雅场村。
距离巴塘县城120余公里的甲英乡平均海拔4600米,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网,就是这样一个地势偏远、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在成都双流区的援助下,整体搬迁到桃蹊甲英新村,成了“城里人”;海拔3000多米的马尔康松岗镇丹波村,曾经只能种青稞玉米土豆“老三样”,经过崇州莴笋种植大户的点石成金,水嫩的莴笋在高原上长了出来,240亩地就产出了12万公斤;由于土壤、气候的原因,海拔2800米高山上的九寨沟县漳扎镇上四寨村“种啥啥不行”,在邛崃文旅企业的深耕下,成功打造出“浮在水面的新藏寨”……
答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
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脱贫路上,奋力奔跑。“每天都不闲着,在牦牛加工厂赶工,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不拼咋行?”小金县美兴镇村民沈光荣每天忙得团团转,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后,常年在外打工的沈光荣无法出远门了。正为缺乏收入来源发愁时,听说镇上新建了一个牦牛加工厂,对口支援干部还到家里来动员他到厂里上班。“没想到不用出门也能打工,这下不怕失业了。”沈光荣又惊又喜。
这个新建成的工厂叫阿金食品牦牛精深加工基地,由新津区、小金县两地国投公司以及新津伍田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实现了“养殖—屠宰—分割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链条,达产后可年屠宰加工牦牛9500头,年产牦牛肉及副产品等约1500吨,年产值1.2亿元。
成功应聘后,沈光荣接受了公司的相关培训,随后被分配到副产品车间上班。现在,沈光荣每个月工资4000元,还有五险,心中乐开了花。“在家门口赚得比之前外出打工还多,还能就近照顾家人,日子越过越好!”据了解,这一项目可解决本地就业岗位100个以上,帮助养殖户每头牦牛增收800元-1000元,带领小金县牦牛加工成为高附加值产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当口,疫情、洪涝……一个个挑战不期而至。
“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影响,但不会改变我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小金县委常委、副县长周振林同样很兴奋。“我们要努力把疫情、灾情影响降到最低,全力答好‘加试题’。”
受疫情影响,消费活动减少,甘孜、阿坝一些地方农产品销售遇到困难。对口支援干部又四处奔走,想对策、找出路——
“扶贫产品卖出去,就业人员送出去”“消费助扶贫,人人皆可行”……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专门建立了“四川消费扶贫馆”,各地商品琳琅满目:松潘的莴笋、泸定的蜂蜜、康定的牦牛肉……由于采用贫困地区直供模式,农产品品质有保障,还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市场连着两头,一头连着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进大山深处;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有了畅通的销售渠道。一些帮扶干部、第一书记还走到屏幕前“带货”,助农销售……(陈泳  粟新林 李娟 马玉宝 摄影于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