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圈强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2-06-10 09:24:09编辑:肖婷源

技术人员正在对研发中的机器人进行测试本组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

企业显示面板总装车间

高度自动化的工厂车间
6月5日,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成都市淮州新城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一片繁忙。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仅45天,从第一台设备进场再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仅用20天——这样的“加速度”,得益于成都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对重点项目的保障和支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及时沟通解决。产业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1月到4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健全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更为聚合的圈链思维
以产业链为主线畅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
厂房里,精密加工设备发出轻声的嗡鸣,机械手臂伸缩旋转……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开发区加德纳航空成都全球旗舰工厂,已正式加入了空客认证供应商体系,可为空客和其他飞机OEM厂商提供飞机精密零部件。项目一期、二期正式投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2亿元。
作为航空产业主承载地之一的成都市双流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又取得重大进展:4月15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订,将围绕“退役飞机”开展业务,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围绕航空产业主链,成都已构建起从造飞机、修飞机、改飞机、到拆飞机的全景图,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完善。
不仅仅是上下游,左右岸企业也加速聚集。以航空维修为例,目前已聚集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Ameco成都分公司等航空维修企业20家,服务对象包括波音、空客等多种机型。
以产业链为主线,畅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今年以来,成都紧紧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引进了包括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项目等链主企业投资项目15个,高金富恒等链属企业65家,引聚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顶尖科技创新团队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2个。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特别要求成都“营造宜业优良环境”“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专章强调要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物流等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这为成都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指明了方向。
闻令而动。成都充分汲取先进城市产业选择和布局经验、国内外技术预测和产业智库中介咨询机构对前沿技术、产业热点的研判成果,结合成都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着眼支撑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水平,将12个产业生态圈精准化、精细化,聚焦20个产业细分领域攻坚,这其中既包括支撑城市发展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高端软件等,也包括着眼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工业无人机、大数据等。其中,有14个为先进制造业。
更加精准的政策配置
充分发挥政策的及时适用性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先导指引作用
“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目的就是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加速聚集、高效配置。于去年启动的成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赋予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自主权,链主企业可推荐人才直接入选,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力求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的。还有今年5月发布的成都市人才白皮书。白皮书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收集分析产业链各类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重点链属企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紧缺人才需求共491类,从岗位名称、专业要求、经历要求和能力要求四个方面对紧缺人才精准“画像”。
在资金使用方面同样如此。截至目前,成都政府投资基金面向重点产业链的投资企业已达70个,投资额超14亿元。政策的精准匹配,不仅体现在人才和资金上,更体现出其对产业发展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推动核心技术重点产品研发突破、培育细分领域单打冠军、推动软件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都市经信局公布的《高端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打造“关键技术+主要产品+新兴服务”的产业核心体系——到2025年,成为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
这正是在推进20个重点细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一”机制(即“1个发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专项政策、1个创新平台、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会展”),为产业发展标定方向,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
以链长制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圈
机器忙碌运转,焊接嗞嗞作响……端午假期,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依旧忙碌,工人正在忙碌作业,赶制一批铝合金车体订单。
距离长客不到10公里、作为重点“链属企业”的成都市本盛轨道客车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为长客公司提供一种高效低耗、焊接温度低的新型焊接工具。该公司来到成都的时间与长客公司在蓉布局车体生产线的时间同步。
在成都,长客公司的“链主”效应充分显现,目前已经引进了44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地。链长牵头推动,链主企业强力带动,众多链属企业聚集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成型。
据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有目标、有实招、有分工、能落地,20个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明确了“主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主承载地作为核心载体,是“链主”企业、创新资源、公共平台等的集聚集中发展区,协同发展地逐一细化明确了具体协同的细分方向和领域,标定在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功能,以此构建起主次分明、内在联系、错位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
链长制,是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制度保障。重点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负责研究部署产业发展战略、集成创新产业政策、统筹协调资源要素以及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等,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圈”。
在此基础上,成都对每个重点细分产业链分别确定了具体发展经济指标。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将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西部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及维保中心,具体指标包括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达2200亿元,年均增速约为9%;整车装备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等。
按月开展产业建圈强链现场观摩拉练,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建立“红黑榜”,对产业建圈强链重大项目招商引智和促建推进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加强日常监测、年度目标考核……一整套完善管用的体制机制,正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产业发展活力。
在疫情影响等“压力测试”下,“建圈强链”是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变革,也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蓬勃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1-4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2.1亿元,同比增长0.2%;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43.5亿元,同比增长16.8%。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钟文
建圈强链·聚焦新兴优势产业
成都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等六大数字经济未来赛道
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将四川省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而成都是核心区域。
去年11月,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作为指引成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今年4月出台,从超大特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出发,成都将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核心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成势、未来赛道启航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年,成都将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慧蓉城、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前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
展开来看,《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数字经济“6个核心产业+7个新兴优势产业+6个未来赛道”协同发展,将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聚焦做强数字产业标识性,大力攻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六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凸显数字产业融合性,突出发展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创等七大数字新兴优势产业,聚焦把握数字产业未来感,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隐私计算等六大数字经济未来赛道,打造核心产业、新兴优势产业与未来赛道协同发展的新型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全力塑造成都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李艳玲
建圈强链·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都打造双万亿级产业集群
前不久,备受瞩目的成都智算中心上线。作为“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达到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PC电脑的计算能力,将承接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产业孵化和科研创新,服务千行百业,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不止于此,成都智算中心的上线,还带来了12家行业领先企业的入驻,以及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签约,将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与生态圈。
成都智算中心的上线,是成都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的新举措,将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早在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就已达到10065.7亿元,是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中,成都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全球每2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搭载着“成都造”的CPU。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每57秒下线一辆新车,这是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当前的生产速度。这样的生产效率在全国来说也是一流的。一汽大众生产“引擎”高速运转,是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成都汽车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经开区聚集了10家整车头部企业和30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2021年,该区全年整车产量超100万辆、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汽车产量占据四川省90%、成都市98%的份额。
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到4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2.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5.3%;医药健康产业增长6.9%。
日前,成都市印发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圈强链·释放产业发展机遇
成都市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招商签约推介会举行
现场签约金额达114.5亿元
昨日,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相约公园城市共创文旅未来’成都市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招商签约推介会”在邛崃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举行。中国旅游集团、祥源控股集团、华谊启明东方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浙商证券等62家重点文旅企业、投资机构参与活动。现场签约文旅招商项目13个,签约金额达114.5亿元。
为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带动投资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实现旅游产业建圈强链,本次文旅招商推介活动旨在搭建城市之间文化旅游领域合作平台,通过活动,我市共推出文旅招商项目62个、未来公园社区招商项目42个。
现场还发布了成都文旅产业及未来公园社区机会清单,包括邛窑遗址公园房车营地、北湖生态公园露营、中国天府农博岛营地等62个文旅招商项目及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数字文创园、白鹭湾科技生态园、天府艺术公园文博坊等42个未来公园社区招商项目,充分展示成都文旅资源,推进文旅企业精准匹配供需。现场,我市各区(市)县重点文旅项目也进行了推介。
此外,活动还发布了“文旅成都”APP文旅消费惠民补贴活动视频,面向终端的文旅产品消费者进一步扩大文旅消费补贴覆盖面,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未来,成都文旅将持续发力,以推动创享高品质生活为理念,创造更多的投资条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力量。
建圈强链·激活创新源动力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打破垄断
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成都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重点产业和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2021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1个,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打破国外垄断。
建圈强链,如何破题成果转化?成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导向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同时,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设置技术转移专职岗位。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2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
建圈强链,如何吸引人才集聚?成都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出台“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打破年龄学历职称和地域限制,谁有本事谁揭榜;推行重大研发任务“赛马”“定向委托”制度。截至今年初,成都人才总量达587.58万,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同时,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集成作用,将人才评审权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首批遴选支持252名产业领军人才。
建圈强链,如何激活创新源动力?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在电磁空间利用与控制、信息功能材料与部件、电磁感知与泛在互联、先进计算与类脑智能等方面,构建上下连接、内部交叉的“理论-材料-器件-系统-应用”一条龙完整技术链。目前,天府绛溪实验室首批次约10万平方米载体主体已封顶,有望于近期挂牌。建圈强链,成都将布局更多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记者 宋妍妍 刘泰山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