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区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2-28 16:33:43 编辑:王卫东 点击:
两项改革后,乐山市沙湾区按照“党建引领、统筹区域、建强中心、夯实网底”发展思路,在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资源布局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错位补位、互通互联良性发展,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造老百姓满意的30分钟健康圈。2021年,沙湾区入选省级两项改革医疗卫生“后半篇”文章重点监测县,总收入、总诊疗量分别比2019年增长9.1%、2.7%,门诊病人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增幅较调整前放缓。
构建资源布局“新版图” 聚集错位发展“合力”
实施“党建提效能”工程。成立两项改革医疗卫生“后半篇”文章工作专班,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党支部议事决策制度,每月召开改革工作会议,协调解决资金、人员等方面问题30个。按照“注重实效、方便灵活”原则,撤销党支部3个,依托区域网格设立党支部18个,对3个党支部成员实行免职一批、转临床一批等多渠道安置,改革期间未发生业务骨干流失和矛盾纠纷异常问题。建立医院负责人能上能下机制,采取双向民意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免去不胜任或年龄偏大院长(副院长)9名,新提拔任命院长(副院长)12名,平均年龄下降11岁。
开展“片区医共体”建设。综合考虑服务人口、交通区位、病员流向和医院辐射力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原有的13个乡镇卫生院深度整合为8个建制镇卫生院、减幅38.5%,建制村卫生室由127个调整为74个、减幅41.7%,按照“1个中心卫生院+1个一般卫生院”联建模式,2018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乡镇“片区医共体”4个,推进管理、资源、财务、人员、绩效管理“五统一”,精简行政后勤人员12人。整合后,年平均节约人力成本约18万元,累计减少支出500余万元,推动实现区域医疗机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
推动“医疗次中心”发展。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实地调研,摸清机构建设及运行服务现状,制定《沙湾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沙湾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建设福禄片区、葫芦片区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重点打造,构建片区医疗救治、公共卫生、急救、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五大”中心,增设外、妇科门诊手术,采购并投用全区乡镇医疗机构首台CT,成功恢复中断9年的大外科手术。次中心成立以来,总诊疗量同比增长5.6%。
打造医疗服务“新引擎”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科学化”调整“绩效与薪酬”。主动出台《乐山市沙湾区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沙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试行)》,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明确乡镇卫生院薪酬分配自主权,明确公立医院薪酬工资总量与绩效总额结余、服务人次直接挂钩,年终目标实现向临床一线、管理一线、关键和急需紧缺岗位的“三个倾斜”。2021年,基层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和业务骨干平均收入增长10%,基层医疗业务增幅达22%,有效遏制基层公立医院人才流失。
“覆盖式”建立“健康指导员”。率先创建全国首支“乡村健康指导员”队伍97名,实现92个村(社区)全覆盖,构建“乡村健康指导员+乡村医生”联动宣教机制,破解基层乡村医生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等问题,获国家卫健委宣传司现场调研肯定,改革经验在《四川改革动态》全省推广。研究制定《乡村健康指导员职业标准》,力争以沙湾经验带动全市、全省“健康乡村”建设,着力示范成为全国乡村健康指导员职业标准。
“特色型”打造“中医示范点”。与全市唯一的三甲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联合打造全市最大医养结合综合体样板,全力创建全省中医康养示范园区,实现全市、全区中医特色医康养综合体“零突破”。投入200万余元,建成区人民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打造精品“中医馆”6个,实现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2021年,平均新增中医适宜技术乡镇中心卫生院达3项以上,村卫生室达6项以上,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11.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8.6%。
优化队伍建设“新模式” 加强健康守护“定力”
变“坐等人才”为“主动引才”。围绕《沙湾区优秀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会同组织、人社等部门制定出台《沙湾区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支持细则》等文件,按照“急需紧缺、引育结合”原则,主动走入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院校,采取发放安家补助、岗位津贴等方式,吸纳优秀卫生人才40余名,先后引进专家级人才11人和全区首个骨科博士带头人。改革后,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增加31人、增长45%,副高及以上职称增加6人、增长150%,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专技人才占比首次超过85%,基层人才学历和职称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变“无序进人”为“有序招聘”。出台《沙湾区卫生健康系统临聘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两次修订,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聘用、优胜劣汰”人员管理模式,明确学历、专业、资质三大条件,对63名不符合条件临聘人员,实行直接解聘、转第三方聘用或责令限期考证。将招聘人员、“第三方”非保洁和保安人员纳入在岗职工人数,明确临聘人员数量与医院领导薪酬挂钩,有效遏制医疗机构随意聘用临时人员现象。累计清退不符合资格条件临聘人员15名,53名非卫生专技临聘人员全部转为第三方公司聘任或购买服务,全区基层医疗机构非卫生专技临聘人员占比由2018年的22.4%下降至13.8%。
变“单一管理”为“齐抓共管”。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人社、编办等部门按规定做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调整后的人员调整,采取“根据工作需要留用一批、用好新增岗位安排一批、交流其他机构统筹一批”等方式,对在职、退休和编外人员整体划转或分流。同时调整岗位设置,统一组织制订基层医疗机构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目前全区基层卫生机构设专业技术高级岗位27个、中级岗位73个,分别提升44%、3%。
筑牢网底保障“新基石” 提升优质服务“动力”
激活基层卫生“动力源泉”。建立村医退出、养老机制,明确乡村医生基本养老保险补助、退出后生活补助标准等,对无村医的村卫生室,统筹县乡村三级医生开展巡回服务,分片下沉各村开展活动420余场次,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实行基层医疗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保障设备配置经费、人员经费、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等,两项改革以来,财政补助收入总额占比达25.5%。落实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网上招标采购、零差价销售、县统一支付药款”四个100%,全区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次均医药费以及药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福禄镇中心卫生院、踏水镇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评为“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优质机构。
助推医疗服务“提档加速”。投资9.5亿元,实施卫生项目8个,完成区中医医院综合楼建设主体工程、区妇保院一期和9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先后争取到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北京健和公益基金会等机构捐赠价值2700余万元仪器设备,实现全区基层公立医疗机构DR、彩超等医疗设备配置全覆盖。创新“三引”工程体系(引才、引国家级重大应用项目、引学科营运),以卒中专病为重点,拟在区人民医院打造华西博士工作站,力争建成全市最具影响力的县级心脑血管疾病专病风险干预管理中心。
发挥医疗保障“杠杆作用”。根据缴费档次和定点医疗机构等级,动态调整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确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一档达90%、二档达93%。下放“两病”认定权至基层医疗机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实现群众就医费用总体未增加。积极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将住院中医服务项目、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康复技术等中医药门诊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向中央、省、市中医项目资金投入的医疗机构倾斜5%-20%。(沙湾区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