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重庆、成都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庆、四川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年来,川渝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8亿元。
![](http://img.tianfupic.com/2022/0420/20220420105202206.jpg)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党政高位推动凝聚共识。川渝两地党政一把手亲自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人大、政协相继合作,高位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牢牢树立起“共建经济圈”发展理念。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努力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共建共享。
协同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两地联合出台文件,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联合办公、信息报送、人才培育等工作机制,加强两地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
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配合做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统筹对接,加强国土空间、人才、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四是行业互动协同发力。两地行业部门相继签订合作协议,联合举办活动数十场,发布旅游线路数十条,不断拓展巴蜀文化旅游市场。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开始成型
合作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建设。联合川渝两地17个革命纪念馆构建合作联盟,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8大板块74个项目落地,联合开展考古调查与研究。
传承与弘扬好红岩精神。大力推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工程,推动设立“红岩干部学院”,与四川大学共建“红岩精神四川大学研究中心”,增强红岩精神传播力。
非遗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初步成型。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联合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举办线下宣传展示展演活动50余场,发布系列短视频共计2744条,累计播放量5983.3万次。
![](http://img.tianfupic.com/2022/0420/20220420105220419.jpg)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联合创建文旅品牌。组建“宽洪大量CP”(洪崖洞与宽窄巷子组合),策划“解放碑和春熙路”等融合创意宣传主题,制作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宣传片《安逸四川·大美重庆》,推出《我和重庆有个约会》等10余个影视网络剧和节目,强化巴蜀文旅整体形象宣传。
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安排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326万元,开发文旅新业态。
共同举办系列活动。联合承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等系列活动,相互推介川剧《江姐》、大型民族歌剧《尘埃落定》等精品剧目,促进川渝演艺联动。
合力促进文旅消费。联合举办“巴蜀文旅走廊自由行”“成渝双城记·非遗云聚会”等双城互动营销活动,有效地拉动了文旅消费。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9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成渝居民可以在两地图书馆享受入馆、阅览、通借通还等服务。成功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全国大家唱暨首届巴蜀合唱节、川渝乐翻天戏曲交流展演等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参与,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
有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高铁沿线站点布局,共同打造巴蜀“快旅慢游”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长江音乐厅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智能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巴渝文旅云,联袂建设“惠游重庆”“智游天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三大类16项服务;实现游客身份和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及跨平台核验认证,川渝游客可凭借“一码”游览两地660余家景区和文化旅游场馆。(邻水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