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邻里和谐的幸福家园——华蓥市建成广安市首个小区“邻里家”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3-31 11:00:54 编辑:陈蓉 点击:
安置小区普遍存在“秩序管理差、环境卫生差、治安状况差、服务水平差”等问题,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为进一步补齐城市基层治理短板,华蓥市率先在双河街道杜家坪社区汪杜路小区建成小区“邻里家”,探索党建引领安置小区“邻里微治理”有效路径,致力为安置小区治理做出新样板,这也是广安市首个小区“邻里家”。
“红色阵地”引领小区自治
“我们社区由村改居而建,汪杜路小区又是我们社区拆迁安置户数最多的小区,以前杜家坪社区被称为‘问题社区’,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这个小区。”3月25日,杜家坪社区党总支书记欧天屏坦言,“汪杜路小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区的工作就好做了。”
据欧天屏介绍,居民搬进小区以后,在绿化带圈绿地种菜、养鸡以及占道放物等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同时居民不理解物业管理跟他们的关系,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居民更是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汪杜路小区也成为附近闻名的“脏乱差”小区。
为增强居民的认同度,杜家坪社区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利用汪杜路小区内约400平方米的公用住房建起了集党群服务、协商议事、休闲娱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邻里家”。
“邻里家”紧紧围绕“家”字做文章,积极拓展居民议事平台功能,运用开放空间讨论会、协商议事会等方式,引导居民关注公共事务、参与家园共建。同时,杜家坪社区在小区建立党组织,任命有威望的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负责人,并以楼栋为单位划分党小组,以党建激活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小区党组织成立后,我们支部的几名同志就在想,怎么才能让小区居民感受到支部建立后的变化,让居民信任我们。”小区党支部书记赵德全介绍说,“我们从帮助小区居民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召集居民代表、党员骨干、物管人员搭建协商平台,通过定期协商与专题协商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小区垃圾转运、安防系统、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一系列问题。”
小区党组织成立后,小区的居民也有了可靠的“主心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汪杜路小区建立临时业主委员会,聘请工人实行自主物业管理,小区居民通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了“小区党组织+临时业主委员会+自主物业服务+小区业主”的治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小区有人管事、有人理事、有人办事的体系,小区力量实现了从“分散”到“凝聚”的转变。
“小区居民平时有事就到‘邻里家’成为居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邻里家’也成为小区居民的‘红色阵地’。”欧天屏说。
“红色驿站”打造共享“家园”
汪杜路小区的常住居民大都是“一老一小”,“邻里家”建立之后,把服务这两个年龄段的居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通过社区兜底、驻区单位或社会组织捐赠方式,“邻里家”配齐了棋牌、图书阅览、红色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引入社会组织,为小区居民提供养老、法治等专业服务,让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社区服务。
“其中效果最好的,当数法治服务了。”谈到“邻里家”开展的“微服务”,欧天屏告诉笔者,小区居民信访不信法,这是以前社区风气不正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杜家坪社区积极发挥华蓥市人民法院驻地就在该社区的优势,多次邀请法院选派法官到“邻里家”为居民讲法、以案说法、巡回审判等,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近年来,杜家坪社区通过组织多形式高频次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信法不信访成了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共识。比如去年底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为重点项目建设扫清了障碍。
“‘邻里家’没建成前,小区的老年人没有去处,要么到茶馆里打牌,要么就坐到树下摆龙门阵,现在大家没事就往这里跑,休闲娱乐想干啥就干啥。孙子放了学还可以在阅览室看书、做作业,真的就是我们小区居民的温馨家园哟!”该小区席永中老人对“邻里家”赞不绝口。
“社区变化真正大,我们今天把她夸,不管你们信不信,事实说话……”为反映小区的变化,小区居民甘秀专门创作了三句半《社区新变化》,也成为小区各种文艺活动的保留曲目。
同时,杜家坪社区还积极发动汪杜路小区居民,将家中的针线包、钳子、扳手等小物品,免费提供给“邻里家”,居民如有需要就随用随取。
“‘邻里家’提供的‘微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我们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总结汪杜路小区“邻里家”给社区带来的变化时,欧天屏坦言,“虽说小区是‘小单元’,但承载的是‘大社会’。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群众,社会治理最根本的,还是要走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滕鹏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