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一网通办”,3个月96万人次流动 成渝共织“人来人往”的人才网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12-03 09:22:11编辑:黄成群

2021年9月起,成渝两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链接贯通并正式运行,人事档案查询、档案接转及出具证明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据成都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近3个月成渝两地人才通过网络平台申报办理相关业务的已达96万人次。
成渝地缘相亲、民俗相通、文化相融,共建一个圈,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合理高效流动,更被国家赋予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重任。在3个月96万人次流动的背后,两地人才协同发展进展几何?又如何释放双城叠加的引才能量?
人才流动:便利直接
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互办、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医保卡互认互刷……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降低成渝两地人才跨城流动成本
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算法工程师刘盛中2个月内跑了11次成都,作为成都天府新区数字城市项目人工智能平台的场景架构师,他频繁往返两地跟进项目管理和技术指导。
问他两地奔忙累不累,他说:“贼爽!”
成都地铁18号线开通,从项目现场到成都东站的时间压缩一半,成渝复兴号动车开动,成渝1小时互达,而成渝高铁月卡、计次卡的开通更加精准地考虑了像刘盛中这样的商务人士需求。
“通过区域内交通、设施、政策等一系列的保障,要让别人意识到在区域内的城市工作或流动,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西湖大学光学工程讲席教授、副校长仇旻在建言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时谈道。针对成渝地区如何破除人口要素流动障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重点就是要改变公共服务体系分割的现状。”
目前成渝两地已经实现了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公积金异地贷款缴存证明无纸化,两地全域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互办,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医保卡、公交卡互认互刷,通过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降低人才跨城流动成本。近日,川渝两地联合制定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六方面29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两地公共服务政策协同。
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带来的“体验感”是非常显著的,个体性的人才流动进一步松绑,畅流双城带来轻盈自在的感受。“重庆的医保卡可以在成都就医,天府市民云也可以申请办理重庆事项,今年为了迎接新的工作机遇,我干脆从重庆公司员工变成成都公司员工。”作为公司政务服务项目经理,重庆人封愿从2020年1月开始过来支持公司成都的业务,5月将人事关系正式落在成都分公司。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脉脉人才流动与迁徙趋势报告2020》,中西部城市人才流动仍以圈外流动为主,唯一的圈内频密流动,发生在成都与重庆之间。
人才评价:互认共享
“天府英才卡”A卡与“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持卡人在7个方面实现服务互认共享。成渝还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上推进落实,进一步加速人才流动、减少重复评价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郭英慧女士是“重庆英才服务卡”持卡人员之一,她曾激动地告诉当地记者,她持卡在重庆动物园获得免费的入园机会。而现在,她持卡同样可以免费进入成都动物园了。
今年4月24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四川省人才办与重庆市委人才办签署《“天府英才卡”A卡与“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互认共享协议》,根据此协议,双方持卡人在科技咨询、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兼职创新创业、参观旅游、学术交流、研修疗养7个方面实现服务互认共享。除此之外,成渝还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上推进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人才流动、减少重复评价。
“形成共同的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是长三角区域内人才流得动、流得顺畅的润滑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凯曾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对于中高端人才,推进示范区人才绿卡制度,让持卡人才在示范区内享受人才相关服务,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由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指出,高学历、年轻、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人才加速流动背景下,能否把这批人才中的活跃因素留住、用好,还是要看两地能否提供可匹配人才能力和野心的事业机遇。
说到底,依托经济圈各个城市产业优势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才能带来更好的人才一体化效应。
人才吸引:筑巢引凤
通过西部(成都)科学城等科研载体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预计到2022年,引育院士等顶尖人才20名,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0支以上,新增青年人才3万名以上
众多研究平台发布的近年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人才吸引力最强的仍然是传统的一线城市,而另一个趋势表现在人才在城市群内部流动率的提高,可见由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一体化带来流动成本降低,对人才吸引力更强。
成渝地缘相亲、民俗相通、文化相融,共建一个圈、共织一个人才网具有先天优势。打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品牌,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引才实力不容小觑。成都和重庆作为两大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拥有着近1亿的人力资源腹地,坐拥两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近几年,成渝地区为聚集创新人才资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推出重庆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举措,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成都凭借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和落到实处的人才新政,10年内人口增长约581.9万人。而是否具有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科研载体,如何抓紧“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重大机遇,对于成渝地区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至关重要。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涛分析,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科学中心,成渝地区是否能吸纳和用好科技人才,成为建设科学中心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提高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教资源质量和水平,如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大学,吸引国内重点高校来成渝设立研究分院,为科技人才“落户”成渝地区搭建载体;二是充分挖掘成渝科教资源存量优势,建立开放流动、互认共享的区域人才发展机制,突出“科教城市群+科学中心”协同互促模式;三是对成渝“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扩大融资渠道,培育更多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一流学科,鼓励高校根据科研项目建立衍生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据报道,预计到2022年,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格局全面形成,科学研究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引育院士等顶尖人才20名,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0支以上,新增青年人才3万名以上。(记者 朱小路 制图 申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