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为民服务新路子老供销社闯出新担当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10-25 09:23:36编辑:邢春燕


在成都,供销社正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图为农民展示供销社培育的秧苗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努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开创我国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下供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谋划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成都供销社系统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拓展,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提升供销社发展实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转型破局——
从计划经济到为民服务
齐腰高的玻璃柜台,琳琅满目的生活必需品,小孩子时常被“打发”过来打酱油,遇到节日会被允许买些“奢侈”的糖果和蛋糕……在许多市民心中,供销社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从柴米油盐到布匹衣服,几乎撑起了那个时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全部。
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20世纪70、80年代的供销社是社会公认的“好单位”,供销社售货员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曾经极度辉煌的单位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很多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单位的存在。
成都市供销社正式成立于1954年,此后与商业部门分分合合,至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市级联合社建制并延续至今。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成都市的供销社也经历过这样由盛转衰的困局。如何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新时期找到自己的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来,成都市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市委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求,在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推进乡村振兴中找定位、勇担当,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作为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部署,市级财政近五年来累计投入84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农业农村、商务、供销等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域覆盖、适应发展的基层组织网络逐步建立,构建起“供销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农服务中心”的县、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全市共成立县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15个,建成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5个,基层供销社340个、其中村级基层社55个,农民社员超过7.5万人,农村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2886个,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694家。202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7.6%,较2016年增长135.6%,成都市供销社获得全国副省级城市综合业绩考核一等奖。
改革创新——
走出服务城乡新路径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进粮食烘干仓库。紧接着冬粮冬菜的生产管理、农资供应……在如今的成都城乡大地上,供销社正在成为一股重要推力,创新模式,闯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
据悉,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并重,成都市大力推动供销合作社由单纯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牵头实施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财政项目,建成县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7家、农资放心店1716个,土地托管面积超过40万亩,聚焦主业、服务城乡的经营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同时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牵头实施全市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探索形成“共享超市”等城市供销社发展经验。
为了畅通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全市供销社系统深化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双线运行改革,扎实推进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体制机制,市社和15个区(市)县供销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社有资产管理公司,系统全资控股社有企业总数达到196家、资产总额超过32亿元。
同时,市县两级强化了联合社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规则和职责,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系统现有基层社职工超过2400人、联合社机关在职人员超过37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67%、较2017年增长超过14%。
不断的改革创新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龙泉驿区供销社参股“好秾人有机农庄”,总资产突破2亿元,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000余亩,通过电商宅配入户进20个物业小区,发展会员2万余名,走出“城乡融合发展、联农带农致富”的生动实践;温江区供销系统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开展农药经营溯源追踪体系建设,服务全区9个镇(街)的65家星级农资放心店,实现区域农药统供率90%以上且追踪溯源全覆盖;崇州市元通供销社依托元通古镇“4A”景区创建,在元通镇新区建成占地35亩的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农庄,每年接待承办大型宴席和旅游团队企事业单位活动超20000人次……曾经的老供销社纷纷玩出了新花样,走出了一条条为民服务,改革创新的新路子。本报记者陈泳文/图
链接
成都市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
将于10月26日召开
如何奋力开创新时代成都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如何在成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有所作为?
10月26日,成都市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将全面总结“四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交流改革发展的经验与体会,明确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将供销系统打造成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服务城乡的综合平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助推成都市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模式一
成都供销社创新亮点看过来
崇州市供销社土地托管服务中心
种粮全托管土地有了专业“保姆”
“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在崇州10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区,由崇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耘丰农机合作社共同出资1457万元组建(崇州市供销合作社占股48%)的土地托管服务中心,让农民的期待成为现实。
服务中心占地约300亩,建有工厂化育秧基地200余亩,配备各类大型农业机具80余套(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具备农业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功能。服务站(中心)下设农业服务超市和水稻育秧区、粮食种子冷藏区、农机具维修保养区、粮食烘储区、农产品加工区。2020年,提供全托管服务1万余亩,半托管近11万亩,涵盖周边区县200多家农民合作社,服务农民达5万余户,帮助粮食增产6000余吨,农民增收1250余万元,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100万元,利润165万元。
模式二
龙泉驿区洛带供销社
在地方发展中找机遇勇担当
“走,去供销社饭店吃油烫鹅!”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供销社几乎家喻户晓,其经营的餐馆已经成了洛带古镇的“打卡点”。
洛带供销社位于龙泉驿区洛带古镇。抓住古镇改造的历史机遇,该社不断创新,目前已拥有饭店、中西药店等22个店、站,领办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龙泉驿北部片区49个农资店,10个生活资料放心店,38个再生资源网点,12个社区综合服务社进行管理和服务。
利用饭店年销售10多万只烟熏油烫鹅的优势,洛带供销社将合作社的生态鹅定向销售到饭店,并与区外养殖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生态鹅从养殖到餐桌无缝对接的产业链;积极打造供销社文化长廊,为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实惠的综合服务。
不仅如此,洛带供销社还联合洛带镇老街社区、居民,省社老邻居共同打造“共建共管共享”合作经济组织——老街社区共享超市,委托省供销社老邻居进行经营管理,形成“供销合作社+社区两委+公司+老邻居”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并构建“两次分利四方受益”利益分配模式。目前,超市会员已达320余人,日均营业额超过5000元。
模式三
金堂县土桥镇湖包村供销合作社
让小农户享受“全产业链”收益
金堂县土桥镇湖包村是典型的深丘地区。土桥镇湖包村供销合作社2018年成立以来,结合深丘地区地域特点和农户需求,推进由传统的农资供应转向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服务,带动小农户享受产业发展全链条增值收益。
坚持开门开放共建,湖包村供销合作社积极争取市、县联社资金60余万元,对原土桥供销社大安分社资产进行改造,广泛吸纳农民群众出资入股,建立以社员大会为基础的“三会”,推动服务网点拓展到为农服务“最后一百米”。同时在湖包村及周边村(社区)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土地托管服务,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柑橘、蔬菜产业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初步建成精品脐橙产业园1500亩、高标准绿色杂柑产业园5000亩、规范化观光蔬菜种植基地800余亩。目前,土桥镇湖包村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全托管面积近5000亩、辐射服务面积达2万亩,惠及农户4000余户。
模式四
新都区供销社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民葡萄、清流泉水梨、优耕蔬果……这些产自新都区的优质农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馫都味。自从加入了这个新都区域公共品牌,这些产品的知名度、形象、企业价值均得到了提升。
新都区“馫都味”农业公用品牌由新都区供销社全资公司成都绿乖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打造运营,按照“企业申请+供销社授权+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品牌管理模式,制定了“馫都味”品牌标准和管理办法,确定准入标准,并建设线下“馫都味”实体店和线上“馫都味”商城,打造“馫都味”服务生产、服务流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起了“馫都味”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为品牌提供稳定的农产品支撑。目前公司已建成“馫都味”直营店5家,发展家庭会员2000余户,对接区内专业合作社50余家、家庭农场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营销区内外农产品1000余种,直接服务市民10万余人,在服务市民的同时带动新都品牌农业发展。(记者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