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骑兵》蓉城首演 磅礴诗意书写马背芳华丨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1-10-11 09:34:28编辑:付仁录
10月10日晚,成都城市音乐厅,曼妙的草原风情席卷而来,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2021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剧目之一——舞剧《骑兵》在这里拉开帷幕。
时光倒回到抗战胜利前夕,在外读书的蒙古族青年学生朝鲁不堪忍受日寇侵略者欺侮,奋起反抗,辍学回到故乡,遇到美丽的姑娘珊丹,展开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日寇在草原上投放鼠疫病毒,危难关头,共产党军队医疗人员的救治,让草原人民很快痊愈。朝鲁从这支队伍中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决定奔赴战场,为新中国解放而战斗……舞台上,力量感强劲的舞蹈,酣畅淋漓地展现着草原人民激扬的家国情怀,跌宕起伏的音乐,深情讲述着骑兵的赤子之心和忠诚坚定。

以舞抒情诗意再现骑兵精神
舞台远处上,战马奔腾而来,在恢宏的气势中,人们的思绪被带回到70余年前的草原。这里,苍茫辽阔,马头琴声入耳,一批蒙古族青年,在时代召唤下,遵从内心选择,从平凡的草原骑手成长为有崇高理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英雄。
作为2021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剧目之一,舞剧《骑兵》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展现了内蒙古骑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英勇无畏牺牲。
整台演出以舞蹈艺术表演为本体,将诗意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融为一体,让观众欣赏到具有史诗意蕴的交响乐章。其中,以人演马成为这场舞剧的亮点之一,其单人马舞纵情矫健,双人马舞搭配契合,群舞力量磅礴,多角度展现了人马深情。
《骑兵》现场执行导演古庆特古斯介绍,舞剧在继承传统内蒙古舞蹈文化过程中,既保有符合传统蒙古族舞蹈审美特性的品格,又通过创新挖掘其语言功能,“观众能够感受到北方民族舞蹈的那种力量感,粗犷感!”

细节感人泪点和惊喜不断
在第五幕“英雄泪”中,重伤的主人公朝鲁从昏迷中醒来,呼唤着战马“尕腊”,“尕腊”在血泊中艰难地奔向朝鲁,倒在朝鲁怀中。伴随着“尕腊”的牺牲,阿云嘎悠扬沉郁的歌声《四岁的海骝马》在舞台缓缓飘起,歌声和情景的交融,击中不少观众的泪点,现场静默一片。不少观众表示,《骑兵》音乐和文本高度契合,所有的高潮或是缓冲都很合理。在音乐上,很多抒情段落用了小提琴、大提琴、木管;在激越高亢的战争场面,或是强烈戏剧性冲突的场面,则用了木管、铜管等。同时,马头琴、蒙古筝等蒙古族民间乐器也用的恰到好处,呈现出史诗般的交响乐章。
还有不少细节的处理,让观众直呼泪点和惊喜并存。“第二幕‘草原殇’做得很棒,出乎意料的惊喜。来之前我看了故事梗概,一直在想鼠疫的舞美要怎么去做,想到了灯光、烟雾,但是没想到制作团队会主要靠几卷黑色的布去完成。”观众麦秸评价,黑布直接模拟了鼠疫肆虐的画面,群众们被无辜卷入,亦在其中奋力挣扎,这样的处理饱满而富有深意。
还有不少细节呈现让麦秸直呼暖心,“第一幕男主学成归来,女主递给他衣服,他在接之前停顿了一下,在裤子上擦手。这个细节太戳人了!”
《骑兵》剧照内蒙古艺术剧院供图
观众李然看后更是连呼精彩,“没有一字一句,胜过千言万语。草原儿女的热情奔放,草原风情的美好,都在一幕幕场景里。男女主情感的推进、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还有战争的壮烈悲怆,都传达得很到位。”
在蒙古族人民的观念里,马是家人、是朋友,因此他们会给自己的马取名字,像家人一样对待马。《骑兵》尊重了这一民族文化,并用人将马演绎得生动立体。红鬓跃动的“尕腊”自由不羁、赤胆忠诚的多面形象,更是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在女主人面前,“尕腊”温驯乖萌;在男主人面前,“尕腊”刚烈不羁;在男主人公驯服马的过程中,烈性子“尕腊”甚至一度把男主人甩在地上拖行,剑拔弩张的力量感喷薄在舞台上。这样的场景宛若将人置身于莽莽草原,心头一紧地观摩着人与马的博弈。
让人意外的是,饰演主人公朝鲁的布仁孟都是一名年轻的95后。他介绍,剧中,他和自己的战马“尕腊”有不少高难度的托举动作,为了演绎出人马合一的形象,在长达一年半的配合中,他们不断磨合,并逐渐默契,“为了展现人马同频,我们在演出中,甚至会有意识地让彼此呼吸频率都保持一致!”
总导演何燕敏表示,作为骑兵的女儿,她一直有个朴素心愿,希望将父辈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搬上舞台,让人们了解骑兵鲜为人知的故事。(川观新闻 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