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科考队的学生,手持望远镜,进行日常的观鸟活动
9月的一个清晨,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树林内,严国昊老师正带领着校科考队的学生们,手持望远镜,进行日常的观鸟活动。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科技辅导员严国昊老师,带着学生们观鸟已有10多年的时间。令他开心的是,成都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珍稀鸟类,经常在观鸟活动中邂逅。昨日,记者采访到了严国昊老师以及他带领的观鸟科考队。
“这只白鹡鸰在干什么?是不是在觅食……”一边观鸟,严国昊老师一边小声地向同学们讲解着,同学们兴趣浓厚,个个聚精会神。
在严国昊看来,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形象大使”,哪儿的环境好,哪儿就有鸟儿成群栖居。严国昊说,鸟的背后是自然。眼下的成都,观鸟的遇见率在不断增大,良好的水环境应该是其前提之一。
“鸟有一个特点,它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比如这条河如果被污染了,河里没有鱼虾了,那这样沿河的白鹭等水鸟就不会继续留在这里。所以,我们通过统计出来的鸟的分布状况,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多的鸟类迁徙到成都,说明成都的环境变得更好,更适宜鸟类和人类居住。”严国昊说。
严国昊讲起在过往的观鸟生涯中遇见珍稀鸟类的经历,“我们每年进行成都平原越冬水鸟调查时,都把鲁家滩作为重点调查,有一次调查的时候,发现鲁家滩高压线上有一只猛禽,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发现是粉红胸鹨,很惊喜,这是很少见的鸟类,现在在成都也能看到了。”
“我们想通过观鸟,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爱护自然。”2010年起,该校正式引入观鸟活动,由严国昊在校内训练学生辨认鸟种、有效使用单双筒望远镜等观鸟器材和资料,选拔科考队员,长期开展鸟类的调查和保护。
每一次科考队活动,要进行5至7公里的徒步跋涉,学生们都经历过日晒、雨淋、蚊虫、没有休息点、缺少厕所等恶劣条件的考验。但每一次观鸟的惊喜发现,都让严国昊以及他带领的观鸟科考队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11年来,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已经派出102支观鸟科考队,共有1500人次参与其中,实地考察成都地区47个地点,线路达500多公里,观察记录野生鸟类149种9000余只,无偿地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科考数据。(李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