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共体育质量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 家门口建起运动场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08-23 09:49:09编辑:邢春燕


天府绿道为运动健身提供了新空间 图片由成都市体育局提供


在轮滑冰球馆内,爱好者们进行冰球比赛 图据新华社

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场馆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体育场馆感受运动魅力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近年来,成都市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坚持“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相结合,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引领,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标,全面实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场地设施建设、品牌赛事培育引进、职业体育繁荣振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体育工作,不断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提升市民身体素质,“运动成都”蔚然成风。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显示,在全国110个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各项得分中,成都市公共体育质量满意度得分83.99分、位列各市第一,充分彰显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给成都人民带来的体育红利。
大运为机
场馆设施提档升级
2017年,成都市提出建设“三城三都”、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目标后,成都体育积极践行“谋赛就是营城,营城就是惠民”的理念,以举办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社区生活品质,带给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过去的几年,成都市不仅高效率成功申办成都大运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三大赛事”,还成功取得了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4年汤尤杯羽毛球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的承办权。以筹办成都大运会为契机,推动市级大型体育设施建设,据悉,近三年成都市投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经费超过180亿元。
东安湖世界大运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香城体育中心等13处新建场馆拔地而起,猛追湾游泳场、成都市射击馆、城北体育馆、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等36处场馆经过改扩建后焕然一新,为引领带动全体市民参与运动健身筑强实体支撑。
大运会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带动了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工作的完成。截至目前,全市“两中心”覆盖率达100%;2020年末,“一场一馆一池”覆盖率达到90.9%,全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成都市健身路径‘1+2’工程”(1条标准健身路径+2台乒乓球桌),实现街道(乡镇)级全民健身设施配备和文体活动站全覆盖。各级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年均接纳健身人次超400万。
绿道为基
延展运动健身空间
成都市充分发挥天府绿道承载功能,推动运动健身空间延展。近年来,成都在已建成的3689公里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近1300处。洛水湿地公园、交子公园、府河摄影公园等市内多个新建公园内打造的“智慧绿道·科学健身”示范段,能满足3岁至80岁所有年龄段人群在不同时段的健身需求,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实现健身强度实时知晓、运动数据及时获取、身体机能自我检测。
为补齐便民运动设施短板,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健身“举步可就”。成都市利用“两拆一增”零星用地和工业、商业、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改建体育设施,在全市260余个商业综合体植入项目丰富的运动健身设施。2021年,成都市体育局会同市委社治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公园城市局编制出台了《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家门口运动空间的打造将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布局街道、社区内的公共体育设施,充分挖掘城市街旁空间、屋顶空间、老旧厂房、短期暂不开发土地、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小区院落空间、桥下空间等“金角银边”空间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场地形状、地形条件等因素,灵活设置不规则场地的“社区运动角”。
据悉,2021年成都市体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全市各区(市)县,将在全市打造不少于50处贴近群众、便捷可达的“社区运动角”,以及200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丰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
品牌塑造
群众广泛参与健身
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增加,给市民运动健身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近年来,成都市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竞赛项目布局、创新竞赛办法规程,结合“我要上市运”“我要上大运”等主题,不断丰富全国知名品牌“运动成都”的内涵和外延。
以“运动成都”为引领,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壮大,“健康锦江”“锦绣青羊”“活力金牛”等区(市)县级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受益健身人群全面覆盖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等各类人群。基本实现“一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全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近4000场次,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
打造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打造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将全市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与赛事、天府绿道等融合开展,组织开展“国际赛事进绿道”“青少年活动进绿道”“中小学体育课进绿道”等专题活动,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出台推动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着力推动每名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培育青少年运动习惯,强健青少年体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体育特色学校636所,年均举办青少年竞赛100余项次,“十大阳光体育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学生体质合格率97.8%。
创新模式
拓展全民健身广度
除此之外,成都市围绕“爱成都·迎大运”主题,以“天府绿道健康行”和“社区运动节”两大全民健身“成都样本”为品牌,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载体,引领运动健康生活新风尚。2020年策划推出适宜居家健身的线上系列活动。精准定位医务工作者、一线劳动者、教育工作者等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精心设计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健身项目,精细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4500余场次。创新发布“成都体育锻炼适宜指数”,探索配备“社区运动健康师”,遴选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社区、走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创新“体医融合”机制,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结合国民体质监测及结果运用,引导市民树立常态化的健康意识、掌握科学健身知识,从“人人爱健身”迈向“人人会健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突破700万,在2020年“最具运动活力城市”中,成都位居全国新一线城市榜首。
大力发展社会足球,提高足球人口。实施“成都足球十大行动计划”,发布《成都市示范性足球场建设验收和奖励补助办法(暂行)》,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办足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公共足球场408块(不含学校)。年均组织各级各类足球竞赛活动近18万场次,近60万人次直接参与,影响覆盖上百万人次,足球人口提升至400余万。落实“三亿人上冰雪”行动计划,将冰雪项目纳入成都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竞赛项目,主题开展“运动成都·快乐冰雪”健身活动,常态化组织年度冰雪运动节,创新利用旱雪场地设施推动冰雪运动“四季化”,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将冰球、轮滑冰球、花样滑冰、雪地平行车、滑雪等项目纳入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健全青少年U系列冰雪赛事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冰场13个、雪场近20处,成都融创文化旅游城、江滩公园、金泉运动公园等19处可供开展冰雪、轮滑、旱雪、旱冰等冰雪运动场馆被纳入“运动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100+”。年均近100万人次进入各类冰雪场馆参与冰雪运动体验和消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冰雪运动消费场景逐步成势,“冷冰雪”转化为“热经济”等新型“体育+旅游”消费模式正成为市民健身、教培计划首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世界赛事名城向世界体育名城演进跃升至关重要的一年。市体育系统将发挥体育服务惠民生、体育赛事展形象、体育产业添动能的积极作用,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十四五”规划》,持续推动体育赛事由“增量”到“提质”、体育设施由“节点布局”到“全域均衡”、全民健身由“示范引领”到“融入生活”、竞技人才培养由“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体育产业发展由“高速度”到“高质量”,开启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新篇章。(胡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