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全国第一 成都做了什么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08-20 09:09:51编辑:邢春燕


成都大运会场馆之一,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 本报资料图片


2021年5月1日,黄瓦街派出所民警在宽窄巷子街区巡逻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206家医保服务站(点)覆盖全市23个区(市)县 市医保局供图

2021年6月12日,孩子们在天府芙蓉园嬉戏玩耍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成都市委市政府政治站位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成绩突出,参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措施务实。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
什么全国第一?
公共服务质量是评价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显示,成都市以83.72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
成都做了什么?
“大城担当”的为民情怀,谋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顶层设计
首创政策、项目、改革“三张清单”,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
深度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涵盖公共服务等十大领域,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妥妥的幸福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构建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阶段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基层创新,打造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下的“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
继续巩固什么?
成都在医疗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在公共教育、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政务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位居前三。需要继续巩固保持。
短板要补什么?
在公共就业、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领域,成都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相较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统筹施策,补足短板。
公共服务与城市相伴而生,是一座城市健康运行的基础性保障。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监测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110个监测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到二○二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从连续12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到蝉联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再到此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第一……
早在2017年,成都就提出了推进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并以此为基本内容构架五项制度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2019年出台《关于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及系列配套措施,对全市公共服务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2021年初,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内容涵盖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城市更新、创新创业、城市安全、全龄友好等十大领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何改
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初心使命 为民情怀 以利民便民为导向
■用一笔笔民生支出书写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惠泽广大市民群众。
7月27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报告有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哨声”吹响,应急处置预案立即启动——
27日16时20分,成都市疾控中心接到异常情况报告;30分钟后,现场流调开始;17时10分,首批密接人员追踪到位;21时30分,社区核酸检测及病毒测序连夜开展;23时50分,“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范围划定;28日凌晨1时,重点人员和区域封控完成……一天两夜,成都完成39万人核酸检测,36.6万人纳入应急管理,4429人纳入密接管理。
8月12日,封闭区域封控区域全部解封——成都市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
人在城市中追求美好生活,首要是足够的安全感。而一座城市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则是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普通市民最为关注和焦虑的话题。
业内专家在复盘国内诸多城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采取的措施分析表示,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疫情常态化防控,既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又必须“切准了、切到位”,成都有效防控的关键所在就是“把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
包括上海、广州以及成都等在内的此次疫情期间表现较好的城市,都是以人性关怀为基底,坚持科学为手段,在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下进行精准管控,并且下沉到社区,进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且颗粒度极细。“越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市治理越清明,也越是能够得到民心所向。”
不难判断,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会趋向于更安全、更有韧性、更有治理能力,这样的城市才有未来。
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作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内容,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宜居性。
事实上,早在2017年,成都就提出推进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与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等共同构成成都市五项制度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成都提出,要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让优质公共服务成为增长极动力源的最大魅力指数。
2019年,出台《关于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及系列配套措施,对全市公共服务进行制度设计、项目安排以及行动计划等进行了统筹施策,整体推进。
2021年2月18日,成都召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内容涵盖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城市更新、创新创业、城市安全、全龄友好等十大领域,每个方面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每项措施都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成都提出,十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用一笔笔民生支出书写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惠泽广大市民群众。”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成都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55%以上,在全国大城市中,以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第四的人口数量。
以卫生为例,财政总计投入29.95亿元用于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财政投入占公立医院总收入比重由“十三五”初期的3.09%激增至16.91%。全市居民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十三五”初期的25%左右下降到22%左右。
以教育为例,2017年以来新增公办学位4.5万个,是前10年增量的总和。
如何管
三张清单动态管理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
■23项基本公共服务高于国家标准,既体现了成都的发展水平,也体现出成都的担当。
最近一个《标准》的发布,让“蓉漂”汪宏对自己在成都的创业之旅更有信心。“成都提出,要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其中面向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最高为20万元。”汪宏说,如果成功申请到这笔资金,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创业项目的发展。“成都将创业支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也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实力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8月16日,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发布,这是自2019年来第三次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9个领域。逐项对比,其中61项达到国家标准,23项高于国家标准,20项属于自有项目。
“23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另外还有20个自有项目,这既体现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体现出成都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中的担当。”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8月4日,距离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还有326天。当天,成都大运会核心场馆凤凰山体育公园正式开启Slogan(标语)征集活动,并将送出总价值10400元的大奖。
作为全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凤凰山体育公园由“一场两馆”组成,主要包含一座满足FIFA标准、6万个座位的专业足球场,一座满足NBA标准、1.8万个座位的综合体育馆,以及一座可容纳3000观众、可作训练场地用的多功能馆。项目于2021年3月底顺利通过竣工验收,6月初惊艳亮灯,6月中旬迎来了赛事首秀。先后承办了第23届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巾帼四强赛)等大型赛事。不仅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篮球项目比赛场馆,同时也是2023年第18届亚洲杯篮球赛成都赛区主场馆。未来,还将继续打造能让所有人尽情释放汗水的全民健身中心和集休闲娱乐、酒店餐饮为一体的配套商业中心。
通过制定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改革清单“三张清单”,在全国首创联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落地落实。
以公共服务的项目清单为例,截至2020年底,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实施率自58%提升至80%以上,圆满完成改革设定目标任务。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从“十三五”末的311平方米、1.76平方米提高到348平方米、2.1平方米。从城市对比来看,目前成都三级医疗机构达91家,其中,三甲医院39家,居全国第3位;基础教育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在全国19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二;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9张,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58座,平均13.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另外一组数据则更具说服力:高品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成都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投资829.41亿元、1215亿元,完成计划的125%、108%。实施完成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2017-2020年),2019年10月起同步推进郊(市)县三年攻坚。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实施率达到83.2%(中心城区88.5%),实现2020年覆盖率80%以上的改革目标。
服务人群以及内容的变化,则是体现一个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最直接体现。100项服务中,有12项的服务对象从户籍扩大到部分符合条件常住或服务人口,37项服务对象为户籍人口(主要是救助类服务),在文化、体育领域实现服务人口全覆盖,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大部分服务项目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在服务内容方面,突破性地将成都临时救助政策范围扩大到服务人口,困境儿童政策扩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
业内专家如此表达:成都公共服务供给已从强调“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发展,并按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目标,不断扩大普惠化优质化公共服务供给。
成都的温度,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妥妥的幸福!
如何活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
政府“兜底”保障 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服务供给
■成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充分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7月16日晚,2021成都雪花啤酒嘉年华在环城生态公园园区之一的桂溪生态公园西区拉开序幕。为期9天的夏日狂欢,为成都市民带来公园城市里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
绿道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诞生之初,环城生态公园就跟城市的传统公园很不一样:它没有围墙没有门票,随时向市民和游客发出邀请,来体验感知。另一个看不到的特点在于,遵循商业逻辑,具有“自我造血”功能。
采收莲花白、装货、卸货……彭州市敖平镇蔬菜保供基地内一片忙碌,农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抢收莲花白。而在益民菜市攀成钢店,一个醒目的“成都菜篮子基地蔬菜直销点”牌子下,新鲜的莲花白引得市民争相选购。这正是从彭州基地直送菜市的保供蔬菜,首批3吨莲花白将通过益民菜市24家门店走向市民餐桌。
我们说,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兜底”进行保障。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则关键在供给,应交由市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充分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厘清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各方权责,创新服务供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首先是,民生集团保民生作用逐步发挥。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发掘民生经济“市场富矿”——成为他们服务美好生活的精准定位。
在此之前,成都依托重点国有企业分别成立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5大民生类投资集团。记者了解到,教育投资集团打造“蓉字号”自主教育品牌,创建学前教育“菁芙蓉”、基础教育“领川”等品牌,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举办(领办、托管)各类学校30所,提供学位约2.4万个。体育投资集团完善体育场馆、体育消费的线上预订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以智慧化管理的方式,打造全面运动场景。医疗投资集团立足以中高端医疗服务补位公立医疗丰富医疗服务业态,加快建设医疗、养老类项目,推进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及10余个公立医院代建项目加快建设。
“民生服务”同样是社会资本抢占的热土。据西南财经大学开展此项改革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从项目投资意向来看,2020年,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意向总投资1848亿元,同比增长42.5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46.47%,文化、体育等同比上升56.29%。以卫生健康和养老领域为例,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总诊疗人次数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分别达38.56%、32.23%,名列国内大城市前茅;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和床位快速增长,现有民办机构达328家、总床位数达8.8万张,分别占全市60%、70%,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达1037家,实施品牌化战略填补中高端养老公寓的空白,引入泰康人寿、万科、保利、置信、花样年、远洋等知名企业,建成品牌康养项目21个。
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1.2万家,连续三年保持在8%以上增长速度。例如,社会企业“创女时代”运营了包括和美社区在内的中大型社区服务载体12个,带动了300多个项目落地社区,并将成都模式输出到了德阳、南充、重庆等地。
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认为:此项改革实施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化厘清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总体实现;突破了字面意思的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及清单内容,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改革发展,坚持普惠化、优质化是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向,以市场化手段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深入社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拓展改革深度。
如何新
公园城市为统领
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们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转化为市民可知可触的幸福生活。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迈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和跨越赶超的重大机遇。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顺势敞开,成都深入研判当前所处时代方位,正坚持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清晨6点,黄忠公园,李伟以绿道上的慢跑,开启了自己一天的生活;上午10点,成都规划馆,钟林青以专业的解说,带领观众开启成都的历史和未来之旅;下午3点,四川天府新区,创业者汪宗福召开产品研发会议,与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低空智能化探测雷达……
他们的性别不同,家乡不同,职业也不同,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蓉漂”。
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成都在今年高校毕业生首选城市中排在上海、深圳、广州之后,位列第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成都市常住人口已达到2093.78万人,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
国内外优秀人才“用脚投票”来到成都创业乐居,映射出他们对成都优质公共服务的高度认可,也显示出他们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高度认同。
近年来,成都注重营造生态场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深学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也为新老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
以生活更美好为价值取向,以人民更幸福为使命方向。成都同时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域公园体系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通过各级绿道串联全市1100多个各种类型公园,“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最终形成,对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改变。
市民对这座城市最直接最主观的感受,直接来源于社区这个城市最小单元。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是成都又一创新之举。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社区延伸,依据服务人口和半径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基本公共服务15分钟服务圈基本建成,不断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实施对外开放在双循环中率先突破,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坚守新发展理念的定力,以创新为新动能、以协调为新优势,以绿色为新形态,以开放为新引擎,以共享为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种种举措,正是成都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们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转化为市民可知可触的幸福生活的有力尝试: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
不久前结束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通过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努力实现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本意在此,成都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背后的逻辑,也在于此。(钟文 白洋 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