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金阳县南瓦镇丝窝中心村的上百亩高寒春薯秋菜基地。龙卜哈摄
“我在这里务工,平均每月能寄回7000多元给母亲。”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帮助下,家住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的村民沙马纠土来到广东顺德新宝电器公司务工,走上了小康路。
近年来,金阳县以做精产业、发展电商、培训劳力等“富裕农民”举措,开辟助农增收新路径。沙马纠土就是通过接受培训、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一员。该县大力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计划,支持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
稳增收拓展致富新路径
“技能培训能够开设到家门口,对我们提高劳动技能有很大帮助,在外面打工时工资也比以前高了。”沙马纠土说。
自2016年至今,金阳县开展“素质提升+技能培训”2.976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987万人次),培训涵盖了建筑、焊工、厨师、汽车维修、汽车驾驶等实用技能,有学员还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证书和合格证书,努力实现从普工到技工转变,从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输出转变。2020年,该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5.8715万人,贫困劳动力2.1424万人,分别实现劳务总收入10.3541亿元和2.862亿元。
“现在,自来水通进了家家户户,我们都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家住热水河乡体可洛村的村民杨古坡说。随着东风大堰水利工程的通水,当地群众彻底告别了“喝水难”,结束了水窖饮水的历史。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金阳县近年在全县实施153条堰渠渠系配套和灌溉能力提升工程、严重缺水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推广提灌喷灌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科技,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此外,实施“低山河谷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间种红花椒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套养畜禽”的“三棵树”“套种套养”工程,目前,金阳全县“三棵树”工程面积202.21万亩,挂果面积75.1万亩、产量5.1717万吨、产值17.3136亿元。
其中,华山松林套种牧草工程、套养畜禽林木产业,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草、林间放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丝毛鸡、二代野猪、乌金猪及黑山羊等多种畜禽养殖业,让退耕还林与促农增收工程相得益彰,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示范推广青花椒与白魔芋、核桃与花魔芋间套种植,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的“树上”与“树下”的双赢。
在高山经济带创新推广“春种洋芋饱肚子、秋种蔬菜挣票子”补短板工程,金阳县发动高寒山区群众在马铃薯收挖之后,利用大量闲置耕地种植秋季露天蔬菜,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彻底改变了高寒山区千百年来一年只种一季的历史,为该县产业发展稳增收奠定了基础。
补短板因地制宜兴产业
5月7日,在金阳县丝窝乡丝窝村楼房式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现场,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据相关人员介绍,基地总投资逾1.48亿元,是凉山州率先实施的楼房式生猪养殖基地,项目于2020年7月开建,建成后年可出栏种猪和商品仔猪18万头,预计今年9月投产。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利润分红等,预计带动2848户1.4841万名村民增收。
近年来,金阳县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从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等各方面重视农村、倾向农民,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从无到有。
金阳县委书记毛正文介绍,金阳县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公序良俗”“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作为近期“三农”工作重点,未来几年,金阳将按照“脱贫不返贫、可持续致富,关键靠发展特色产业、解困靠改善基础设施、巩固靠持续移风易俗、长远靠提升社会事业、保障靠强化依法治县、根本靠深化党建引领”的工作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补齐小康短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阳县已脱贫户将持续享受教育扶持和医疗救助等政策,将无力无业且收入不稳定已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纳入公益性岗位,继续实行“春薯秋菜”保底收购,设立具有公益与救助性质的防贫保障基金救助可能致贫或返贫的农户。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发展“三棵树”套种套养和果蔬薯草药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探索“5G+智慧农业”,加快建设生猪养殖园区和培育白魔芋等特色种养业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加强保鲜贮藏、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包装、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项目建设,着力将金阳打造为青花椒等特优农牧场“产、加、销”综合性基地。金阳县副县长罗雅宏认为,青花椒、白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有规模、有市场,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凸显的后发优势,为金阳脱贫不返贫可持续致富给足了底气。(杨波 何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