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虽已入冬,这样美好的景象却在曾经是老工矿区的攀枝花市西区重现。白鹭、猫头鹰、雀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重新活跃在西区的山野江河,路边姹紫嫣红的异木棉静静绽放,一度消失了的野生动物们又回来了,它们与西区人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我们把这只白鹭放归到靠近江边的位置,因为它主要是吃鱼虾类的食物。”11月9日上午,在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靠近金沙江边,一只白鹭扑扇着翅膀从西区林业局负责动植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夜世彬手中飞向碧绿的浅水里,把雪白的身影映在清澈的水中。“我在七八岁的时候看到过白鹭,后来这么多年都没看到。”今年55岁的夜世彬说,“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区人,如今又看到了白鹭,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
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国家建设需要,满山的树木被砍伐后运输到全国各地。山上林木锐减,水土流失加剧,金沙江两岸的荒山触目惊心,野生动物急剧减少,而常见的白鹭也就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1998年,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入“森林资源利用”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将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景区打造、产业整合、转型升级、旧城改造相结合,将污染治理与新村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利用老工业区搬迁腾退土地、工矿废弃土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厚重底色,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年攀升。西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3年的0.7%提高到2020年的96.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1年的6.78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12.81平方米,今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78%。这一切,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如今的西区,秀丽山水、四季花香、生态画廊、生物多样的自然景象得力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环境保护。
“白鹭最适应的环境是沼泽地、湖泊、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西区林业局负责森林资源管理的宋俊峰说,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很敏感,它们的种类和种群规模是区域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反映。野生动物回归西区,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变成现实。(周越 文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