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供应链危机,为什么要聚焦“产城湖”模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8-06 17:34:21 编辑:李雨晨 点击:
芯片短缺危机仍在蔓延。
因芯片短缺,丰田汽车已暂停了其广州工厂一条装配线的生产。不止是丰田,芯片问题已经波及到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车企,部分车企不得不选择停工或停产。
据宝马财务董事尼古拉斯 · 彼得透露,受芯片短缺影响,宝马预计2021年会少生产、销售 7 万到 9 万辆汽车。
从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看,全球受芯片短缺影响的行业已蔓延至钢铁、空调、肥皂等169个行业,随着芯片短缺持续时间的延长,受芯片短缺影响的行业可能进一步增多。
一枚小小的芯片何以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
“芯片荒”席卷全球的背后,是芯片产业链的高度全球化,芯片从研发到应用再到制造,涉及全球众多科技公司,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之下,芯片产业链亦一再拉伸。
当前全球供应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链条过长、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供应链体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记得四个月前,“长赐号”货轮在苏伊士运河“卡”住,致使地中海和印度洋上数以百计的船舶被“堵塞”的事吗?虽然是偶发的意外事件,但进一步说,这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如何构建创新产业链生态?
如何解决供应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则是产业链生态的重构。
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初期,承载产业发展的还是传统工业园区。传统工业园区的弊端和局限性是,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适宜技术、信息密集的高端产业,产业和城市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不强。
因此,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缩短升级之下,需要更加先进的载体承载产业集群化发展。
那么,到底怎样的载体有助于让产业集群形成创新氛围?
创新产业生态存在相似共性 
观察全球培养创新产业集群的案例,会发现它们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共性。
提到创新产业集群,就不得不提美国的西雅图华盛顿湖区。19世纪前后,西雅图还是一个靠伐木业发展的城市,但随着时间推移,其高科技发展速度不容小觑,波音、微软、亚马逊、星巴克、好市多(Costco)等多家500强公司均环华盛顿湖而聚集,西雅图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著名的科技中心。
以至于外界经常拿它与硅谷做比较,但相较硅谷“Build to sell”的模式(企业是否成功卖出),崇尚“Build to last”模式(基业长青)的西雅图更受企业欢迎。
同时,更低的生活成本,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技术企业落户西雅图。比尔盖茨更是在华盛顿湖区居住了40年之久。
再来看新加坡滨海湾。作为新加坡著名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滨海湾吸引了无数跨国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进驻,而其城市生活的便利,以及宜居优美的环境,也让滨海湾逐渐成了豪宅聚集的地区。

新加坡滨海湾
西雅图华盛顿湖区和新加坡滨海湾无不呈现出人围湖而居、产业伴湖而生的特质,放到国内亦是如此。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20多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所在的金鸡湖环湖一带还是标准的乡村,到了2020年,苏州工业园已成为长三角、珠三角营商环境水平最高的园区。
金鸡湖同时也是国家重点5A级景区之一,景区内拥有世界天幕等八大景观,如梦如幻的美景、完善的生活配套,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可以说,如果没有金鸡湖的赋能,就没有现在的园区。

苏州金鸡湖景区
类似的还有上海滴水湖、东莞松山湖、佛山千灯湖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性:产城湖居一体化。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样的趋势在向更多城市铺开,比如成都。
“人城产”逻辑下,产城湖再进阶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共性?因为以前地方招商引资遵循“产城人”的逻辑,现在则开始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逻辑转变。
“人城产”逻辑下,人是首要因素,在城市发展向技术、信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迈进时,人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高素质人才在选择落户时,往往对居住环境、生活配套、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产城湖这种以湖为媒、以人聚产、以产兴城的模式,通过塑造环境优美的公园生态,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功能设施,“筑巢引凤”吸引高智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集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四大要素,成为探索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路径。
不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此前也指出,“中国大多数园区都不是集群。”如何避免走入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窠臼,将产城湖一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理想的产业集群生态?
过去十年,成都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成都在进行“产城湖一体”模式的探索上,大概走过了两个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侧重满足高素质人才的生态居住需求。通过优越的湖居环境、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生活配套,将人才吸引过来,而后才逐渐吸引企业落地,城南最先发展起来锦城湖,可看做成都产城湖一体的雏形。
产城湖2.0则以兴隆湖为代表,该板块以产业先行,产业投入和引进堪称一流,同时强调职住一体,湖区大部分住宅仅限入驻企业员工购买,目前来看,相对缺乏居住氛围。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产城湖模式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如何将产城湖模式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怡心湖或许是答案。
怡心湖:产城湖3.0标杆崛起时
相比锦城湖、兴隆湖,怡心湖有产城湖进阶的后发优势。
怡心湖板块位于双流区与天府新区交界处(较兴隆湖距离主城区更近),东侧为剑南大道,西侧为物联大道-华府大道,北侧为牧华路,南侧为青栏路,总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怡心湖是以新加坡滨海湾为蓝本设计,在发展产业与城市配套的同时融入更具生活气息的城市人居,以求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

怡心湖板块规划示意图
从怡心湖核心功能区的规划图能看到,怡心湖呈现出“7”字型的空间布局规划,并划分出A、B、C、D四个板块:
A区:活力运动生活区,打造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
B区:湖滨中心商务区,围绕主湖区建设高端商务
C区:学研创综合产业区,定位为科研教育总部
D区:生态办公区,围绕公兴湖湿地打造生态办公
能够看到,怡心湖的规划布局呈现出第四代产业园区的典型特征,园区内将聚集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生态要素,形成一个各主体深度链接、相生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
四代产业园区特点
而要形成各主体深度链接的平台生态网络,空间的交流功能至关重要,仅仅依靠传统的会议室、报告厅等固定场所,远远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的需要,因此,园区设计将更侧重打造去边界化和内容生活化的交流平台。
万科·天府梦想城,揭开怡心湖产城封面
这就鼓励产城综合体的建设要打通园区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围墙”,建设“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空间”,这一点在怡心湖湖滨商务区的封面产城项目——万科·天府梦想城的规划建设中展露无遗。

万科·天府梦想城意境图
万科·天府梦想城是万科西南区域产办标杆项目,定位为“智慧+”都市产城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政、企、学研综合性平台,作为怡心湖重磅的产城综合体项目,万科·天府梦想城承载着吸附更多头部产业资源的重任。
为了满足不同“智慧+”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万科·天府梦想城在产城综合体的设计打造上进行了多重升级:
第一,导入产城建设先进理念,打造低密花园办公园区,将景观变成连接人与人、人与建筑的重要元素;
第二,构建多元复合业态,集合企业定制塔楼/大厦、企业公馆、双塔地标、层高约4.2/5.9米的办公小户等为一体,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不同需求;
第三,通过双塔地标等标识性建筑,中央公园、流线型公园等景观,聚拢高价值资产,打造国际商务区门户形象。

低密花园式企业公馆意境图
这样的设计能在公共场地预留更多活动空间,促使园区内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形成一个交流活跃的网络,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机构、企业与高校等高智人才之间的交流,形成园区创新“合力”,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转化的良好氛围。
万科·天府梦想城前瞻性的规划,已吸引到不少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关注并合作。目前,建潘德韬科技园、万科梦工厂等产业资源已先后落地万科·天府梦想城,怡心湖板块的未来雏形正逐渐展现。

建潘德韬科技园意境图
相信作为怡心湖首期启动的产城综合体项目,伴随万科·天府梦想城招商中心的亮相,未来将吸附更多头部产业资源聚集,价值不断凸显。
而随着万科·天府梦想城等产城综合体项目,以及成都怡心湖日航酒店、蔚蓝卡地亚文化艺术中心等等文化休闲项目逐渐成型,一个集科创、商业、艺术、会展、休闲、居家、高品质配套等多元空间一体的湖居新城,正呼之欲出,成都产城湖亦将进入以怡心湖为代表的3.0时代。
结语
产业链供应链危机下,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模式,而从国内外众多成功案例来看,“产城湖居一体化”似乎成为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较为不错的模式。
像怡心湖这样的产城湖,旨在打破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单一生产型园区模式,意在构建产业生态与跨界要素的链接,形成先进创新的平台生态网络,未来发展可期。
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产业,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一个好的载体,只有构建像西雅图华盛顿湖、新加坡滨海湾等集产城湖居为一体的集群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李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