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资金链紧张已不再是中小房企的“专利”,随着福晟、泰禾、华夏幸福、蓝光等中大型房企陆续暴雷,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继续往上走?有可能。
过去两周,某房企资金链高度紧张的传闻甚嚣尘上,中大型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房企有没有可能做到大而不能倒?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经济学概念,意指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国家政府不会见死不救,甚至不惜亲自出手救助,以避免这种企业倒闭后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
当然,前提是规模极大,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或是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地位的企业。就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一样。
当年,由于通用在822亿美元的资产之上,负债高达1720亿美元,且它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如若破产,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美国政府决定全面援助通用,让其顺利度过难关。
放到现在,很多人会说地产商“Too Big to Fail”,特别是一些“巨无霸”大而不能倒,政府总会伸出援手,但笔者并不认可这个判断。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在很多情况下,“大而不倒”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政府出于稳定国民经济、控制关键行业、保证就业种种原因进行纾困,避免其倒闭,但往往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的电影《大而不倒》中,AIS基于其重要性被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等判断为必须纾困,其采取了最直接的注入资金的方法,让全体纳税人买单。
而为了不刺激市场上的恐慌情绪,纾困方案一口气给各大银行都注入了一笔资本,但银行家们抱团取暖,并未把资金流入市场,反而巩固自身势力,反而让“大而不倒”形成了循环。
这种“大而不倒”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潜在危机。
于是学者们反思重构,试图在政府直接注资之外,采用Bail-in(自救机制)作为纾困手段。
回到地产行业来看,不要以为地产商就能绑架金融系统,地产商的风险敞口,比当年破产的雷曼小多了,雷曼当年的风险敞口高达10多万亿美金,而即便是全球负债最多的开发商,风险敞口的规模也比这小得多,更何况美国政府最终并未对雷曼施以援手。
还是那句话,企业只有好而不倒,没有大而不倒。
看看万亿的海航都能破产,没有任何企业敢说自己就拿着“免死金牌”。为什么?因为规模再大也大不过规律和市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泛亚信托就是一个实例。当年泛亚信托的实际控制人范日旭,就曾以企业破产相要挟,希望政府兑现承诺,但最后没有谁救它,因为企业没有太强的社会价值。
从地产商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盖个房子,甚至连房子都不盖,不停地将土地囤起来,将土地开发变成金融游戏,那么等到真出问题的那一天,该垮还得垮。
地产开发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候,从三道红线到房地产贷款的两条红线,再到土地出让金改税务部门征收,过去各类地产开发中不透明、不规范的情况将被扼制,房地产和金融系统之间筑起一道道防火墙。
那些一味追求高杠杆、高周转的房企,遇到监管的急刹车,都容易翻车,这也是为何在中小房企之外,千亿房企也开始暴雷。
这有点像烧开的锅炉,当气压不断升高,直至达到锅炉的极限,爆炸将产生更强的威力。
那么,怎样的房企是相对安全的?
一类是深度参与到城市发展、运营、建设的房企。它们要么是产品经得起市场考验,不谋求住宅暴利;要么是能啃下硬骨头,比如城市旧改、商业综合体、产城开发运营等,抑或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物业服务。这类以稳健发展为主的房企是相对安全的。
还有一类是,地产主业活得很好,但将大量资金投入了高端产业,造成了一定资金压力的房企。
这类房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确实创造出技术过硬的产品,是可以推一把的。就像去年蔚来汽车资金吃紧,合肥为其注资100亿元,使其造车故事得以继续,这样的政企合作,是双方都能获利的。
但如果房企只是将涉足更有价值的产业当做圈钱的把戏,一切都停留在PPT阶段,希望通过概念推高市值,那么这样的企业让它倒,不救也罢。
在此劝谏诸君,投机只是一时风光,踏踏实实才是人间正道,不要心存侥幸。(李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