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一个昂扬不屈的民族,生活在条件艰苦的高山峡谷,屡经苦难,羌族儿女却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流失分散,濒临传承危机,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更是受到很大破坏。国家和各方有识之士投入很大力量进行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也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卷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主编和她的团队充分利用多年考察整理所积累的珍贵非遗资料,对羌族非遗资源、羌族非遗特征予以介绍,着重介绍了20世纪以来非遗保护历程尤其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内容,羌年的起源和价值,国家和省市州级各类别羌族非遗文化名录,以及非遗传承人现状情况等。
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羌族艺术,中华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从“羌笛何须怨杨柳”“万里羌人尽汉歌”等唐宋诗篇,可窥羌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之一斑。《羌族艺术》卷由四川大学李锦主编,包括古老的羌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形式和现代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摄影、影视等斑斓多姿的羌族艺术,进行全景式的展现和研究。其中有对耳熟能详名闻遐迩的羌族民间器乐经典“羌笛”以及羌绣、生活装饰艺术的系统介绍,也有相关专家学者对过去被忽略的羌族戏剧的开拓发掘研究,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集中体现出羌族人民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观念与审美特征。
作为中华民族中古老的成员,羌族演变的轨迹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其生活迁徙的区域众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与羌族及西部其他民族的历史密切关联。尤其是岷江上游羌人所居,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结合部特殊位置,地理形势十分重要,留下了大量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文物到近现代时期红色文化文物古迹,成为悠久历史的见证,这也是《羌区文物古迹》卷的特殊价值,该书由全国唯一的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馆长蔡清担任主编,根据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和实地调查,完整地记录介绍羌区所存国家、省、州县文物保护单位及各类古迹点上千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在内各级文物2万余种,可一窥羌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坎坷历程与文物全貌,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