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三清村的“老龙潭生态农庄”就已经热闹非凡:农庄烟囱冒出的炊烟热气腾腾,老板正张罗着宰鸡杀鸭招待客人,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采摘园里体验着丰收的乐趣。这一切都宣告着农场的生意蒸蒸日上。
三清村生态农庄
作为三清村的特色项目,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农场也为当地带来了滚滚财源。然而,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5年前的三清村还是中和镇挂牌的贫困村。从脱贫攻坚的全面告捷,到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开展,三清村在一次次的蜕变下迎来了新生。
从“输血”到“造血”——产业升级带来第一重蜕变
2019年,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以及全村群众的齐心配合下,有着近700名贫困户的三清村实现了全面脱贫,振兴之路也在此时全面开启。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新一轮的驻村工作队开始了稳扎稳打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持续深入地在村上开展走访,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另一方面,着手开始新一轮的摸底排查。
“我们既是三清村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也是所有村民脱贫致富的服务员!”为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资阳市税务局派驻三清村第一书记王德君抓紧时间整合了干部队伍,扎扎实实地给大家做起了思想工作;资阳市税务局驻村干部高文良用短短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所有的村社,入户拜访了所有的重点人群,详细了解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愿望,掌握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所有驻村干部们每日深埋案头,逐条逐项的阅资料、找项目,目标只有一个——要研究出切实符合三清村情况的特色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地努力,因地制宜、“分社划片”的模式在三清村发展起来。一社水资源丰富、地形位置优越,便搞起了稻田养鱼、特色农家乐项目;四社和七社因优质的土壤便联合把耙耙柑、枇耙基地发展了起来;五社和十二社地形平坦开阔,柠檬种植基地就顺势落成。
驻村干部与村民共同开展种植劳动
不仅如此,三清村还吸引了四家企业入驻投产,一批批农村合作社先后成立,个体创业者们更是踊跃而至。“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将土地集中了起来,并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资金或者劳动投入等形式参与到生产经营当中。为了彻底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村“两委”还拓宽了外出务工渠道,联系协调劳动力合理转移,并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让村民们不断取得持续性的致富技能。
从过去的“输血”扶贫,到现在的“造血”振兴,荷包渐渐鼓起来的村民们也明白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涵。
从“脏乱”到“怡然”——宜居改造带来第二重蜕变
三清村龙潭水库新貌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不同,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三清村的村容村貌始终差强人意。尤其是从外务工返乡的年轻人,在干净整洁的城市待惯以后,再回到老家似乎已经不习惯。
然而,乡村的发展振兴离不开青壮劳动力的支持,若是这些年轻人不愿回来,发展必然后继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治行动就风风火火地展开了。为了杜绝村中脏、乱、差的现象,王德君和其他驻村干部逐户逐人地开展宣传,还拉起表格给每个社搞起了卫生环境评比。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在人群集中地建起了生活垃圾处理站,改厨改厕工程全面展开。秸杆“还土还田”也成了村民们啧啧称赞的环保方式。
曾经的龙潭水库杂草丛生、淤泥遍布,水面和周围随处可见白色垃圾,水库水质也十分堪忧,这成了村民们的心头之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两委”组织了近50名村民,开展了近一周的重点整治,终于还原了一个源清流洁的龙潭水库。
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展水库环境整治
从此,村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下,5200米新修田埂鳞次栉比,208口蓄水池雨后春笋般涌现,6300米产业道路、11000米乡村道路纵横交错,提灌站、水渠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兴修水利,规划道路及培优土地,这里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极大变化,农业发展也有了巨大后劲。
正是看着这些变化,外出务工后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到家乡的振兴之路。他们带回了资金和技术,还通过牵线搭桥让更多人认识了三清村。
“一位湖北省的小伙子,来我们三清村实地调研之后非常满意,一口气承包了300亩土地搞起了特色梨种植!”王德君激动地说。
从“塑形”到“铸魂”——文明乡风带来第三重蜕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村民们渐渐富足起来,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是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点上,王德君没少花功夫。一方面,他通过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和带动作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院坝会”、文明展板、广播宣传,让村民们把移风易俗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他和其他干部组织村民们成立了文艺演出队,把“中华十德”教育与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另外,还充分发挥家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编口诀、打油诗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把家风家训普及化,营造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社风的浓厚氛围。
高文良更是成为了“和事佬”,在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上成为了一把好手。无论是张家的土地划分问题,还是李家的家禽毁苗问题,他都是第一时间上门疏导、化解纠纷。有了驻村干部们的耐心引导,加之各类宣传教育措施,村中的风气逐渐得到转化,还改变了一些村民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带动了民风向善向好。
从贫穷到富足,从脏乱到宜居,从冷清到繁盛。在一批批驻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三清村不断发生着转变。
清晨薄雾,湖畔草滩,在三清村蜿蜓曲折的小路上,折一支泛绿的青柳,呼吸几口清新空气,神清气爽。这里,便是无数在外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罗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