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华蓥市积极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华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现了镇镇铺设水泥路、村村联通公路网。如今,华蓥已全面形成了“一刻钟上高速、半小时坐动车、一小时乘飞机”的快捷交通格局。
近年来,华蓥市还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对道路进行硬化黑化,对部分旅游公路进行美化彩化打造,并积极探索将自然生态、地域文化融入公路建设之中,让公路成为景点和地标。
从硬化到黑化 交通改善成为发展新动能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口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华蓥山区的人们对这句话感受最为深刻:东边被高高的华蓥山阻隔,西边被滔滔的渠江水阻挡。
“华蓥建区设市那个时候,只有纵贯华蓥的广溪路算得上是干道公路,但这条泥结石路,常年被拉水泥和运煤的货车碾压,当地党委政府就组织市民投工投劳义务修路,但也年年修年年坏。”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村民周维明说,那些年每个家庭都要出若干个劳力去修路。
1985年华蓥建市之时,全市仅有公路265.9公里,其中省道只有31.9公里,县道91.4公里,乡道29.3公里。
落后的自然交通条件让全市上下形成了以交通区位优势弥补地理区位劣势、举全市之力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的共识,于是,华蓥相继在1985年和1997年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至1997年,华蓥市新建成乡道51.9公里,铺筑水泥砼路面达33.5公里,并初步实现了“镇镇铺设水泥路、村村联通公路网”。
后来,随着农村公路通达率的提升和沪蓉高速广邻段建成通车,带动了华蓥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在禄市月亮坡、山门口村建起了黄花梨基地,在阳和高兴镇连片建起了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在红岩乡建起了华蓥山旅游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对原有的乡(镇)、村级公路实施提档升级外,华蓥市还加大农业产业园区、通组入户公路、便民路等路网建设力度,全面完善贫困村镇路网骨架、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100%通油路、建制村100%通水泥路,并拥有9条进出大通道,国省县乡村道路全联通。
交通环境的改善不仅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成为华蓥推进发展的新动能,重塑了华蓥的产业发展方式,带动了华蓥城市拓展及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拉近了华蓥与全国、世界的距离,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华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指标多年来也位居广安市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华蓥电子信息产业、玄武岩纤维产业更在全省占据了重要的席次,华蓥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对这些成绩的取得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华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庆茂坦言。
从彩化到有文化 让公路成为华蓥地标景点
如果说要评选出华蓥市本年度网民市民关注热点的话,至今还未通车的“红岩路”铁定会入选,围绕这条路的话题几乎贯穿了整年度。这条公路于2017年开工建设,起于华蓥城区东环线,经古桥街道、阳和镇,止于红岩乡高顶村,项目现已初步完工。
这条公路还没通车就成为市民和网民线上线下的热点话题,原因是修这条公路非常不容易。由于是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所以施工难度极大,全长虽然只有13.7公里,却有914米长的隧道和21个回头弯道,可以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公路。
这条公路建成投用后将使华蓥城区到石林景区的时空距离缩短20分钟、12公里,并与天石路形成旅游环线,对推动建设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避暑休闲胜地有着积极作用。
“这条路成为‘网红’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把这条路作为展现华蓥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来打造。”马庆茂介绍说。
为充分展现华蓥红岩文化,华蓥市以华蓥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在道路沿途规划了10处红色景观节点,包括2处广场(华蓥山游击队广场、红岩广场),双枪老太婆、江竹筠烈士、许建业烈士、宋振中(小萝卜头)烈士、王璞烈士等英雄人物雕塑和华蓥山武装起义简介等。景观打造项目已于今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7月底完工。
实际上,为推动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和渠江画廊风景区建设,华蓥市已在禄市镇山门口村、月亮坡村、小驴山村,以及明月镇环渠江滨江公路等地实施公路彩化工程。“这让公路有了‘灵魂’,而公路本身也成为地标景点,成了一道道灵动的风景线。”马庆茂说。
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从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对道路进行硬化,到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对道路进行黑化;从推动旅游发展对道路进行彩化美化打造,到赋予公路以文化,修路层级的演进不仅见证了华蓥山区群众生活的飞速提高,更见证了华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杨华成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