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又名黄镇铺,因有黄郑二家做生意的店铺得名,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口。历史悠悠积淀,这里传出了一道享誉四方的名菜——黄市锅巴鲫鱼。
据了解,黄市锅巴鲫鱼源于民国时期,后因为时局动荡,曾一度销声匿迹。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市镇街居民晏铭政经过搜集整理得到配方,改良后让黄市锅巴鲫鱼“重现江湖”。菜谱传承至今,传到经营黄市镇老街的“溢香苑”餐馆的李凯手中。从上世纪末开始,李凯将锅巴鲫鱼作为餐馆招牌菜,大受南来北往的客人青睐。
黄市锅巴鲫鱼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民国年间,自贡盐商龙老板有一妻一妾,妻子张氏贤惠善良,但是和儿子龙天赐都不受待见;小妾刁钻古怪心肠歹毒,却很是受龙老板宠爱。龙老板母亲去世,年少的长子天赐按照家规,去到水口寺为祖母守孝三月,与和尚们一起茹素。
每天守孝之外,天赐还要熬夜读书,整日里粗茶淡饭,不久便面黄肌瘦,身体每况日下,母亲张氏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日张氏见家中吃鱼,想起儿子也喜欢吃鱼,于是半夜偷偷溜进厨房,捡到两条剩下的小鲫鱼做给天赐吃。因为油少,将鲫鱼烙糊了有锅巴,但她舍不得丢掉,便用家人吃剩下的鱼佐料烹煮,不料味道却鲜美无比。于是,只要是厨子买回鱼来,张氏总是想方设法为儿子做锅巴鲫鱼吃。其实这是厨子敬佩张氏的为人,同情她们母子的遭遇,便经常买鱼,还故意剩下两条不做完,留给张氏做。
一天晚上,厨子终于忍不住好奇,走进厨房,张氏只得讲了做锅巴鲫鱼的事情。品尝了张氏做的鲫鱼之后,厨子赞不绝口,不料惊动了小妾。小妾诬蔑二人有私情,厨子说出张氏做锅巴鲫鱼一事,龙老板先是不信,品尝之后觉得是人间美味。小妾也喜欢上了锅巴鲫鱼,每天必吃,还必须做得焦糊。天赐回家之后,劝姨娘(小妾)不能吃得太糊,会生病,不料却被训斥诅咒小妾。
两年后,想毒害天赐的小妾患恶疾去世,龙老板伤心过度一病不起,生意一落千丈。龙老板迁怒于张氏母子,将他们赶出家门。后来,在厨子的帮助下,张氏和天赐索性开了一家小饭馆,每天食客络绎不绝。张氏不计前嫌照顾小妾所生儿子,还帮龙家渡过了难关。时间长了,黄镇铺锅巴鲫鱼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当时自流井豪富人家必点的盐都美味之一。
鲫鱼的营养价值很高,《吕氏春秋》记载:鱼之美者,则鲫为佳品,自古尚矣;《神异经》记载:南方湖中多鲫鱼,长数尺,食之宜暑而辟风寒;《本草纲目》记载:鲫鱼喜偎泥,不食杂物,故能补胃,冬月肉浓子多,其味尤美。
可见,鲫鱼集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体,自古以来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市井百姓、贩夫走卒都颇为喜爱,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多以诗文赞之。而锅巴鲫鱼具有调中、益肝、养胃、发汗、除湿功效,而且开胃健脾增强食欲效果很好,下酒下饭两相宜。
制作锅巴鲫鱼,首选1-3两重大小的鲫鱼,通过淡盐水让鱼吞吐去除腹内不干净的东西,清理鲫鱼内脏等后,煎至两面金黄呈锅巴状备用。随后,将鲫鱼配上自贡特产农家泡酸菜、大蒜、老姜、九洪泡辣椒、郫县豆瓣、太源井晒醋、菜籽油、盐巴、味精、九洪花椒、中药材等烹制成菜。锅巴鲫鱼色泽金黄、外酥里嫩,连鱼骨都被炸得酥软。慢慢咀嚼时,连骨头都是喷香的,能一起食用。(彭彦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