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故事】胡海波:驻村工作再出发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0-12 11:06:12 编辑:周姿彤 点击: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位于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他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唱着主角,他们就是驻村干部。6月至今,蓬溪县三凤镇迎来的24名驻村干部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扎根数月,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听他们诉说心中最真挚的情感,由此产生了一个个有趣感人的小故事。三凤镇党委政府以行政村为单位,邀请驻村干部们讲述他们驻村期间的欢笑和泪水,以及背后彰显的感动和力量。
本期讲述人:蓬溪县三凤镇书楼村驻村工作队员胡海波
2018年6月,受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委派,我踏上了驻村扶贫之路,成为蓬溪县三凤镇书楼村驻村工作队员。继1996年我到金龙乡村小学校任教五年后,我又回到了昔日工作的地方,内心有抑制不住的激动,而毫无农村扶贫工作经验也让我的内心十分彷徨。(注:2019年遂宁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金龙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三凤镇管辖。)
就这样,工作在我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开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始工作之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即将走上扶贫新岗位上的我,却对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两眼一抹黑,这怎么能行?说干就干,上网查资料,多方打听政策,闲暇之余细嚼慢咽,吃透各种政策法规,每每看到我在工作闲暇之余翻阅这些资料时,村“两委”的同志都会打趣地说:“果然是老师。硬是要得……”
俗话说得好,人穷不能志短。在前期的一些走访中我发现,部分贫困户习惯于依赖国家政策支持,有了“输血期待”,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这样就使得政策变了味,扶贫成了养懒汉。久而久之,其思想就会被灰尘蒙蔽,进入死循环,张嘴谈条件,伸手要政策。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样才能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让国家政策更好地落地呢?”我日思月想,决定“扶贫先扶精气神”,要彻底改变贫困户的思想现状,农民夜校、院坝会成了我“扶志”的主战场,在我和其他工作队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感恩意识明显增强了,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
思想转变了,工作就变得好做了起来。“我们驻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驻村怎么驻?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怎样才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是驻村队经常讨论的话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需,同时,深入农户,通过与群众交友谈心,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对村情民意进行调研摸底,并结合该村实际,在县、乡驻村领导小组的带领下选准选好帮扶项目,帮助村里培育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走访中,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工作的辛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能够为群众办成一件实事、好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通过一件件实事好事的落实,更让我体会到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胡老师,你咋越来越黑了,要注意防晒哦。”“胡老师,咋比以前瘦了呢,多注意身体;今天就在我家吃饭……”一句句温暖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幸福。闲暇时,我还喜欢到村民家里走走、聊聊,听听他们的家常里短,在谈笑中,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讲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
2021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年,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开始,我依然驻守在书楼村,为书楼村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驻村工作繁琐且劳累,但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这种平凡让我感动,让我留恋,让我的人生从此有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周姿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