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补,胶水粘一下就好了。”
蒲兴海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大通路朝阳小区外的一名补鞋匠,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腰前围着一条围裙,看起来十分随和、亲切。大伞下,蒲兴海正端坐在矮凳上,专心致志地给顾客补着鞋,几分钟的功夫,鞋就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中补好了。
守着鞋摊 四十年如一日
早年间,年仅18岁的蒲兴海从老家泸县潮河镇进城随姐夫学补鞋手艺,后来辗转在云南、贵州等地打工,补鞋就中断了一段时间。为了照顾妻女,1993年,蒲兴海选择回到泸州。最开始在迎辉路农业银行门口摆鞋摊,2004年,他把鞋摊搬到了龙马潭区大通路,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经常在家把鞋跟拆开来研究。”当谈起从事修鞋这个行当,蒲兴海回忆道,最开始是姐夫修,他在一旁看着,后来慢慢地自己就上手了。
蒲兴海家住在柏香林小区附近,每天早上6点,吃完早餐后,便推着三轮车出摊了,从早上会忙到下午6、7点,有时碰到生意好,忙到晚上9、10点钟也是常有的情况。“几十年了,经常一坐就是半天,收摊回去都是腰酸背痛的。”蒲兴海说。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只要不是下大雨或冰冻雨雪天,他都按时出摊。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铁锅、杯子、鞋、雨伞……只要是家里东西坏了,大家都会拿来找我补。”蒲兴海笑着说,经自己双手修好的鞋子不计其数,同时,像修包、换拉链、修伞等活儿也都不在话下,修补手艺也越来越娴熟了。
倾注
“蒲师傅,你帮我看一下,这个鞋脱胶了。”家住朝阳小区的王莉来到蒲兴海的摊位上找他修鞋。
“好,你放在这里等下过来拿。”蒲兴海接过鞋,便开始工作起来了。只见他一手拿工具,一手拿着鞋,仔仔细细地沿着鞋边修补着,大约3分钟,鞋子就修好了。
王莉说道:“我们也都是靠打工赚钱,能修补好的就将就穿,现在社会还是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这几年我家里的鞋子、拉链之类的东西坏了都会拿来请他修,非常相信他的技术。”
刚修完一双球鞋,又一位顾客来到摊前找蒲师傅。“师傅,我这个包拉链拉不上了,可以帮我弄下么?”老奶奶问道。
“你取下来嘛,我给你修下。坐在凳子上等一会儿哈。”蒲兴海接过包看了一下,熟练地从盒子中找出一个合适的拉链头给她换上,“没得好大问题,就不收你的钱了哈。”蒲兴海热情地说。
顾客的欢喜,是对蒲兴海修补工作最大的认可。他说,“既然别人信任你拿给你修,只要能修好的,我就要用心将其修回原状。符合双方意愿,讲诚信,生意自然就能做长久。”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来找蒲兴海修鞋或是修补其他东西的顾客就有五六个人。除了附近的老街坊、过路人,还有不少人是特意开车或坐车,慕名赶来找其修补。做完上门顾客的生意,他又从身后的背篓里,拿出顾客之前放置的鞋子,工作了起来……
就这样,蒲兴海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对待每一双鞋都仿佛是在修补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对他来说,40多年来,不管是在哪里,鞋摊这方小小的区域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难舍手艺 一心期盼传承
蒲兴海有1个女儿,如今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孩子很支持蒲兴海的工作,也很孝顺。“我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买的,之前还带我去北京、海南等地旅游。”说起家人,蒲兴海十分高兴,幸福的笑容在他脸上荡漾。
“以前出摊是为了维持生计,娃儿要读书,生活上要开支,媳妇身体不好还要买药吃,只有辛苦地出摊挣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虽然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但能自力更生,自由自在的,并且能为大家做点好事,我觉得非常快乐!”蒲兴海说。
话语间,蒲兴海透露最多的,是对这门陪伴自己40多年手艺的难以割舍,他非常希望有年轻人能够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他也愿意将自己这些辛苦赚钱买来的工具和材料交给徒弟。几年前,蒲兴海曾在摊位前张贴过招收学徒的启事,可根本无人问津。曾经有个20来岁的远房亲戚跟着自己学了一个月不到,就又到工厂里打工去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找体面点的、舒心点的工作,根本不愿意学这门费时的手艺。”蒲兴海无奈地说道。
修鞋匠的工作平淡无奇,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像蒲师傅一样,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修鞋匠仍然坚守在街头巷尾的角落,从事着这样一份看似简单的修鞋工作。蒲兴海说:“尽管现在修鞋的匠人越来越少,但我会坚守着修鞋这个行当,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唐千越)